10、<<只有一个地球>>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重点句子在表达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3、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为人类共同的家园。但是,你了解地球吗?请你谈谈你对地球的了解。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
.出示课题。
播放课件一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通课文,读完之后你心里有什么感想?
2、沉痛、有点可惜;非常可惜;难过;讨厌破坏资源的人;伤心;可怕------心情很沉重,很复杂。
3、课文中哪几行文字给了你这样的心情?用“~”划下来,轻轻读,静静问,为什么课文中的这几句话给你这样的心情?
4、把你的心情搞的复杂的语句划出来。
5、指名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6、讲同一意思的还有一段话,读一读。
板书:(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学生朗读——教师范读——齐读
7、第四自然段,“这是那些贪婪的人在不加节制的开采,使资源面临枯竭的危险。”
同样的意思还有一句话,指名读。
8、板书:(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其他地方得到补充)轻轻的读这句话。把你复杂的心情读出来。
学生朗读——学生再读——-齐读。
9、板书:我们要精心的保护地球,让地球更好的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
10、把四句话连起来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再次体会“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只有一个地球>>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那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为什么说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下面我们来深入地学习课文。
二、逐段学习,落实训练。
(一)、讲读第一段
1、我们大家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跟随宇航员一起到太空上看一看地球。
展示课件:“太空中看地球”
请你在书中划出有关的语句,进行讨论。
板书:美丽而渺小
2、关于“美”,思考:
(1)从哪些语句可能看出地球美?
(2)作者用什么方法写法写出地球的美?
配合课件指导学生,从中找出:“蓝色”“白色的纹痕”“水蓝色的纱衣”。
理解分析比喻句“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在这句话中,作者把地球比作母亲和摇篮都是说明了有了地球才有了人类和一切生命。)
3、学习关于“小”
展示课件:太阳系
用学习“美”的方法学习关于“小”。
要求:边看课件边读课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答案,全班进行交流。
教师在学生交流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
(1)、列数字:半径6300公里。
(2)、打比方:一叶扁舟。
(3)、作比较:地球--------宇宙。
4、理解“人类活动的范围小”方法同上。
展示课件:“城市”
5、指名朗读第一段。
6、教师小结:通过对这一部分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球是美丽的,壮观的,然而他又是渺小的。我们人类生活的范围更是很小很小。我们应该珍惜它,爱护它。但是有些人却跟本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了解我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是不能够随便破坏的。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快速阅读找出中心句。
板书:自然资源有限
2、讨论交流:
(1)、文中列举了哪些自然资源?他们有什么不同?
(一类是能够再生的,一类是不能够再生的。)
展示课件:“奉献”和“资源”。让学生举例说出地球对人类还有哪些奉献?
(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讲了人类对地球的破坏?(一类是不加节制地开采有限资源,二是随意破坏可以再生的自然资源、滥用化学品,使它们不能再生。)
展示课件:“句子”帮助学生分析、理解。
(3)、这些破坏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发挥学生的思维,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在讨论中,教师巡视,检查小组的讨论记录。)
展示课件:“污染、生态”。通过前后两组画的对比,激发学生情感。
3、教师对本段进行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请你在书中划出本段的中心句)。
2、教师讲述:“40万亿公里,需航天飞机以每小时2000公里的速度估计要飞行20万年。”
3、自由朗读,在朗读中体会:其它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
(四)、讲读第四段
1、指名读,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板书:精心保护地球
2、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只有一个地球。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出你对这一段的理解。
3、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对照板书总结课文。
1、对照着板书,你能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吗?(课文一层一层地说下来,最后发出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呼吁。)
2、课文为什么以“只有一个地球”为课题呢?
展示课件:MTV歌曲<<地球、你好!>>激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四、课堂练习
展示课件:“任务”
1、写一句宣传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2、假如你是一朵花,一棵草,一块煤,...........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3、课后收集、朗读一首赞美大自然的诗。
五、板书设计
10、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保护环境
资源有限
精心保护
造福后代
移居无望
<<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只有一个地球>>。
一、教材分析
这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本文训练的重点是抓住文章的要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是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课文讲的是地球实际上能提供人类活动的范围很小,自然资源也有限,号召大家精心保护地球和地球的生态环境。
二、学生情况分析
鉴于农村学生利用网络获取知的能力相对较差,课前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从而便于学和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取知识,同时,我班的孩子喜欢朗读,在教学设计中我也时刻注意从感情入手,以读带情,以情引读,从而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
三、教学目标、重难点说明
针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本组教材训练的重点,我确立的教学上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关键词语,感受重点句子在表达文章内容和思想感情上的作用。
3、了解本课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的难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增强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利用各种渠道收集资料,运用资料的能力。
四、教法学法说明
根据本节课我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结合<<新课改>>理念,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课件,与学生朗读相结合,引情入境,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学生的情感,再配合文中重点句子,重点词语让学生交流探讨,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从而构建出新型的有活力的课堂。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出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这一课改理念。
五、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我设计了激情导入——阅读生情——情感升华——延伸迁移的教学模式。
1、激情导入
要讲好一节,教师的导语很重要。精美的导入语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期待,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学习的最佳状态。课文的开始,我先用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知道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然后,请学生谈谈他们对地球的了解,然后插入课件“地球”并配合课文第一自然段的朗读,使学生对地球的美丽有了初步的感知。
2、阅读生情
在语文教学中,有感情的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所以,在课文重要段落的讲述部分,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读上。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并配合相应的课件,让学生在情景交融中,在几组不同画面的对比中,使心灵受到震撼,体会到地球的美丽,地球的渺小和地球被破坏后人类将别无去处的遗憾。
(1)、体会地球的“美丽”和“渺小”
学生在学习这一主体题时,首先引导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通过范读,齐读,指名读,分小组读等多种朗读方式,让他们受到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课件“从太空中看地球”和“太阳系”优美画面的展示进一步加深了学生的直观感受。本段教学中,主要引导学生抓住“6300多公里”(列数字);“一叶扁舟”(打比方);“地球……..茫茫宇宙”(作比较)这些词语,体会地球的“小”。
地球很小,那人类的活动范围如何呢?课件展示“城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生存空间之小。
“地球的美丽,宇宙的广大”与“地球的渺小,人类活动范围之小”形成对比,给学生心灵一次深深的震憾。
(2)、体会地球的“易碎性”和“唯一性”。
学习这一部分,主要采用让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明白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的概念,知道地球对人类的奉献和人类对地球的破坏。课件“奉献、资源”和“污染”前后两组画面的对比,让学生看到了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了地球母亲已经伤痕累累。此时,孩子们愤怒又伤感,禁不住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此时,再展示课件“生态”进一步激发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抓住这一锲机,我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现象来谈谈周围人对地球的破坏行为及造成的恶果,进一步深化孩子们的感性认识。
如果地球破坏了,我们将去何处?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孩子们开始学习地球的“唯一性”。学习本段,重点抓住“至少”、“本来”等几个关键词语来理解句子。老师放手让学生分小组进行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相互交流课前搜集来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3)、情感升华。
全文学完后,我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小结,帮助学生理清全文的写作思路,明确全文感情的基调。而后播放MTV歌曲<<地球,你好!>>优美的音乐,恰如其分的歌词,让学生完全沉浸在预设的意境里,这样,情感的熏陶与文本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从而也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破了教学重难点。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延伸和迁移。
此时,学生的思绪早已汹涌澎湃了,他们已经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这时,出示课件“任务”所有的训练落脚点都落到了“写”上,由前面的反复诵读、体会,到现在的用笔“一吐为快”,这是学生情感表达的延伸,同时也实现了读写迁移的目的。由动口到动手,由诵读到用笔表达,一切都水到渠成,有感而发,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培养了实践能力,也让他们真真正正地经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
这样的设计,促进了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态度与价值观的协调统一,这也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核心理念。
六、板书设计
10、 只有一个地球
美丽渺小
保护环境
资源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