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摘录1

(2014-10-15 09:56:26)
标签:

牟宗三

儒家

分类: 哲人片语

《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摘录

牟宗三

首先由一个看法,哲学是普遍的,所以哲学只有一个,没有所谓中国哲学,也没有所谓西方哲学。

 

科学是无国界,无颜色的,这对科学的真理来讲是最明显的。但我们不能把哲学完全视同科学,否则就只有一个哲学,正如没有两个科学一样。

 

若以科学为标准,如逻辑实证论者的主张,那就只有科学一种真理。至于哲学,就没有中国的哲学,西方的哲学。依照他们的说法就只有中国式的民族情感,西方式的民族情感,不能说有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但这种态度是不能成立的。我们一定要承认在科学真理以外必有其他性质不同的真理。这种真理与科学性的真理不一样,而且也不能说只是民族情感,在此就可以讲中国哲学,而且有差异与不同。

P3

有一种主张与上面的看法正好相反,主张无所谓普遍哲学,就是没有philosophy as such,也即只有个别的,如各个不同民族的,国家的或个人的哲学,而无所谓的universal philosophy

 

第一个态度是就哲学的普遍性而言,只有一个哲学,而第二个态度是就哲学的特殊性而言,就特殊性言,就无普遍的哲学,这是两个极端相反而相冲突的观念。我们认为第一个态度固然不对,但第二个态度也同样不对,两者均同样不正确。此相当于康德的二律背反。

 

普遍性是由观念、概念来了解,但观念是要表现的,要通过生命来表现的,这就是普遍性在特殊性的限制中体现或表现出来,这种真理是哲学的真理。

P4

以“仁”来做例子,要表现“仁”这个普遍真理,普遍性的观念,是要通过生命来表现的,因为仁不是抽象性的概念,是要具体地表现出来的,与“2+2=4的数学真理不同。譬如刚性的人与柔性的人表现仁就不大相同,分别地说,刚性的人比较容易表现义,柔性的人也可以有义,故两种不同性格的人,表现人就不大一样。不但这样,表现也因对象而不同。同是表现人,对父母表现为孝,对兄弟表现为有爱,扩大而言,依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最亲切的是亲亲,故《论语》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即表现仁却亲切的地方就是孝悌,孝对父母,悌对兄弟,仁民爱物均是仁的表现。

 

仁就是这样性质的普遍真理,此与“2+2=4显然是不一样的。“2+2=4这种数学真理是普遍而无国界的,无中西之分,而仁义这种普遍真理是要通过生命来表现,就有各种分际的不同,此是普遍性要在特殊性的限制中呈现,而且一定得呈现,否则讲空话是无用的,而且表现要在生命的限制中表现,这样特殊性就出来的。由此才能了解哲学虽然是普遍的真理,但有其特殊性,故有中国的哲学也有西方的哲

P5

学,普遍性与特殊性均要承认,这样就可解消二律背反。

 

数学真理不需通过个体生命来表现,只要通过研究者来研究,其他如科学的真理也是一样,这种真理我们以专门名词曰外延真理(extensional truth),这是罗素在逻辑上所使用的名词。另一种真理如“仁”、“义”这种需要通过生命来表现的真理称为内容真理(intensional truth)。外延真理与内容真理相对。我们一定要承认有这两种真理。

P10

中国文化之开端,哲学观念之呈现,着眼点在生命,故中国文化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文化的重点,其所关心的是“自然”或“外在的对象”,这是领导线索。

 

所谓的关心生命,生命的意义有好几层,首先所关心的生命是眼前的个体生命,生命就如其为生命而观之(life as such)。这一个层次的生命是有问题的,故首先意识到此。生命有好几个层次,如以佛教的说法,阿赖耶识也是生命,转上来涅槃法身也是生命。可是关心生命,出问题的生命,而想法对付它,则此时的生命不是佛教所言的涅槃法身的生命,因为这个生命是经过我们关心它,处理它而翻上来的最高境界,到那个境界生命就无问题了。我们现实上并不能马上就到达涅槃法身的境界,我们的现实生命到处是麻烦。人首先注意到的是生命外部的麻烦,此外不的麻烦很容易解决,但生命自己内部的问题就很难了。

 

孔子就说过:“不仁者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久处约。”

 

“不仁者”意即生命中无仁之

P11

常体的人,故孔子这句话意思是很深远的。

 

孔子的“仁”之意义很不易把握,如“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恶是每人都有的,人若没有好恶就没有是非,但要能成就好恶是不容易的。唯仁者才能成就“好人”之好,“恶人”之恶。如义讨厌就讨厌得不得了就是所谓恶恶丧德。“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喜欢时千方百计地设法使其生,但到讨厌是非得把他杀掉不可,处之于死地。这样的好是溺爱不明,这样的恶是恶恶丧德。恶是当该恶的,但恶之至于丧德,你本身就是恶,也即本来你是恶恶,但恶的结果你本身陷于罪恶,甚至比原来所恶的恶更恶,这反动很可怕。

 

这个道理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说出来,我们到现在还不明白。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仁者是指能体现仁道的人,也即生命中有定常之体(仁体)的人,意即是有真实生命的人。有真实生命的仁者,才能好,才能恶,才能成就好之为好、恶之为恶。儒家是肯定好恶的,因无好恶就无是非。进而要如何成就好恶,但要成就好恶就要许多工夫。

 

不仁者(生命没有定常之体的人),不能长处乐,不能久处约,这样不是,那样也不是,这种人最麻烦,生命不能得到妥当的安排,我们的现实生命就是这样,故征服世界容易,政府自己困难。

 

人最可爱,也最可恶。故荀子指现实上的人为:“信不美,信不美。”意思是很不好,很不好。但另一面人也很值得赞美,人也可以达到最高的境界。故人的地位很不稳定,可以往上通神圣,也可以向下堕落得比禽兽还坏。这就是我们以开始说life as such意义的life,并不是指已经翻上来达到了最高境界如涅槃法身的生命,那种生命,问题都已经解决了,而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生命是指着life as such的现实生命而言的。中国由夏商周以来,着眼点,一开始就在关心自己,如何来安排这自己最麻烦的生命,所以由此首先意识到“德”的观念,故《诗经》讲“疾敬德”,以后一步一步注意向内修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