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十九讲》摘录1
(2014-09-25 14:05:30)
标签:
牟宗三儒家 |
分类: 哲人片语 |
《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摘录
牟宗三 著
P12
中国哲学是从这个通孔开始,就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些人物所表现的。这些人都是圣王,都是philosopher-king。不管你赞成不赞成、相信不相信他们是圣王,但他们绝不是像希腊的那些自然哲学家。
中国哲学就是从这里开端,通过这个通孔表现它的精神生活。在这个表现过程里面,各种内容的真理(intensional truth)就通通出现了。
中国哲学,从它这个通孔所发展出来的主要课题是生命,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命的学问。它是以生命为它的对象,主要的用心在于如何来调节我们的生命,来运转我们的生命、安顿我们的生命。这就不同于希腊那些自然哲学家,他们的对象是自然,是以自然界作为主要课题。
P13
中国古人对德性,对道德有清楚的观念,但对知识就麻烦。知识本来就很难的,要有知识必须经过和外界接触,要了解对象,这不是尽其在我,而且不是操之在我的,德性的问题就是操之在我的,我欲仁斯仁至矣。这合乎人情之常,所以古人首先对德性有清楚的观念。德性问题是操之在我,所以他在讲德性问题的时候是重简易。因此后来陆象山讲简易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不需要对外界有好多知识,你对外界有好多知识是没用的,所以朱夫子的道学之所以不行就是在这个地方不行。
中国人首先重视生命,他的头往这儿转,他两眼不往外看。假定你以自然为对象,你就要往外看。即使不是自然,像希伯莱的宗教,有个上帝,那也要往外看、往上看。中国人也看天呀,但“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这就不完全看天,他要下来看老百姓;老百姓如何听如何视,就要看你自己,所以先要明明德。你要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你自己就要先好好地负责任,这样就眼光一步步往里转。
P26
外延的普遍性(extensional universality)是抽象的普遍性(abstract universality),而内容的真理是具体的普遍性(concrete universality)。
P28
黑格尔这个名词是很有意义的。黑格尔讲哲学,在西方的传统里面是超出了亚里士多德这个传统之外,所以西方顺着亚里士多德那个传统下来的正统哲学家都讨厌黑格尔。因此,严格讲,黑格尔不是西方哲学中正统的哲学家。
P45
诸子的思想首先出现的是儒家,然后是墨家,所以最先是儒墨相对立。道家是后起的,法家更是后起的。这四家对于我们所要讨论的诸子起源问题是直接相干的。名家不是直接相干的,它是派生的,是从这四家所对付的问题里面派生出来的。阴阳家没有文献,它是战国末年所产生的思想,它是派生的派生,更不是直接相干的。先秦虽然号称有“诸子百家”,但是如果集中一点来讲,就是这六家,所以司马谈就有“六家要旨”。这六家中主要的是儒、墨、道、法四家,这四家是直接相干的。那么他们直接相干的问题、切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呢?就是他们都是对着周文而发,对着周朝这一套文制而发。
P46
“郁郁乎文哉”是什么呢?就是说到了周朝,这个礼乐才是粲然明备。在夏商两代,礼乐还是粗略的很,到了周朝才完全明备。这完全明备并不只是多少的问题,而是指原则分明,各方面都有。这个明备也不是笼统的说个明备,大体可以顺着两系来了解。哪两系呢?在这里我们暂时把乐撇开,专就着礼来讲。孔子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主要是对着礼讲的,就是指周公所制定的礼。周公制礼,为什么说粲然明备呢?
我们要知道,周公制定的礼虽然有那么多,它主要是分成两系,一个是亲亲,一个是尊尊。所谓亲亲之杀、尊尊之等。亲亲是就着家庭骨肉的关系说。亲其所亲,子女最亲的是父母,父母最亲的是子女,往横的说,就是兄弟,这就是属于亲亲的。亲亲之礼有亲疏,叫做亲亲之杀,从自己往上追溯:自己、父亲、祖父、曾祖、高祖,就是这五世,所谓五服。另外还有一系是尊尊,尊其所应该尊的。为什么我要尊他呢?因为他有客观的地位。尊尊是属于政治的,它也有等级。尊尊下面又分为两系,一系是王、公、侯、伯、子、男;另一系是王、公、卿、大夫、士。王就是周天子。这两者都是属于尊尊的。这两系都是从周天子那里说起。从周天子那里,顺着一系说公、侯、伯、子、男,顺着另一系说公、卿、大夫、士。那么我们要如何来分别这两系呢?王、公、侯、伯、子、男这个尊尊之等,是属于政权方面,这方面是可以世袭的,父亲死了可以传给儿子,可是公、卿、大夫、士这一方面是属于治权方面的,这是不可以世袭的。比如说父亲是卿,父亲死了儿子不能继承他的职位也做卿。
P47
我们说周朝的礼粲然明备,郁郁乎文哉,它是很清楚的,就是亲亲、尊尊这两系。夏商两代没有达到这个境地。殷周之际,从殷周末年转到周朝这个时期在中国文化上是一个突破的关键。
P48
可是周文发展到春秋时代,渐渐的失效。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这套礼乐,到春秋的时候出问题了,所以我叫它“周文疲弊”。诸子的思想出现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
孔子对周文是采取什么态度呢?孔子对周文是肯定的态度,礼总是需要的。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社会,总是需要礼的。周公所立的这套礼在孔子的时候,他认为还可以用的,当然斟酌损益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从根本上推翻,所以孔子对周文是采取肯定的态度。但是它之
P49
所以成其为儒家的思想,是在他使周文生命化。因为这一套周文并不是它本身有毛病,周文之所以失效,没有客观的有效性,主要是因为那些贵族生命腐败堕落,不能承担这一套礼乐。因为贵族生命堕落,所以他们不能够实践这一套周文。
那么如何使周文生命化呢?孔子提出仁字,因此才有“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以及“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些话。
周文本身并不是不实用,如果你本身有真生命,它一样是可行的。最重要的问题在使人的生命站起来,这问题一转转到这里,就成了儒家的思想。所以我们从这个地方说,儒家的思想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这方面没有能超过儒家者。开辟价值之源,所谓价值就是道德价值、人生价值。儒家对人类的贡献,就在他对夏商周三代的文化,开始作一个反省,反省就提出了仁的观念。观念一出来,原则就出来。原则出来人的生命方向就确立了。所以他成一个大教。这个大教,我平常就用几句话来表示:“开辟价值之源,挺立道德主体,莫过于儒。”儒家之所以为儒家的本质意义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