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西岸小黑
西岸小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6,672
  • 关注人气:1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乌托邦》摘录

(2009-12-16 00:01:36)
标签:

乌托邦

文化

分类: 尊德问学

《乌托邦》(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摘录

(英)莫尔 著 戴镏龄 译

p41

说谎可能是哲学家的本分。

P56

乌托邦人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只安排六小时劳动。

P63

因犯罪而成为可耻的人都戴着金耳环、金戒指、金项圈以及一顶金冠。乌托邦人就是这样用尽心力使金银成为可耻的标记。

P70

乌托邦人认为奇怪的是,一个人可以仰视星辰乃至太阳,何至于竟喜欢小块珠宝的闪闪微光。

P73

他们的宗教则是认真的,严峻的,几乎是一本正经的,冷酷无情的。他们一讨论幸福问题,总是把哲学的理性和宗教的原则联系上。他们认为,没有这些原则,理性本身就削弱到不足以展开对真正幸福所在这一问题的研究。这些原则可举例如下。灵魂不灭,灵魂由于上帝的仁慈而生来注定享有幸福。我们行善修德,死后有赏;我们为非作歹,死后受罚。这些固然是属于宗教的原则,然而乌托邦人主张,理性使人们承认这些原则。

P87

乌托邦较为严厉地对待本国国民中的奴隶,由于他们虽受过很好的道德教育,却仍不免犯罪,这是尤其令人感到遗憾的,应该从严加倍处分,以儆效尤。


乌托邦人对病人热心照料,不令他们缺乏任何能恢复健康的东西,医药饮食,无不供应周到。对患不治之症的病者,他们给以安慰,促膝交谈,力图减轻其痛苦。如果某一病症不但无从治好,而且痛苦缠绵,那么,教士和官长都来劝告病人,他现在已不能履行人生的任何义务,拖累自己,烦扰别人,是早就应该死去而活过勒期限的,所以他应决心不让这种瘟病拖下去,不要在死亡前犹豫,生命对他只是折磨,而应该怀着热切的希望,从苦难的今生求得解脱,如同逃出监禁和拷刑一般。或者他可以资源地容许别人解脱他。在这样的道路上他有所行动将是明智的,因为他的死不是断送勒享受,而是结束掉痛苦。并且他这样行动将是服从教士的忠告,而教士是上帝意志的解释者,所以那是虔诚圣洁的行动。

P88

女子到十八岁才结婚,男子要更大四岁。


在选择配偶时,乌托邦人严肃不苟地遵守在我们看来是愚笨而极端可笑的习惯。女方不管是处女抑或孀妇,须赤身露体,由一位德高望重已婚老妇人带去求婚男子前亮相。同样,男方也一丝不挂,由一位小心谨慎的男子陪伴来到女方面前。

P94

战争是唯一适宜于野兽的活动,然而任何一种野兽也不像人那样频繁地进行战争,因此乌托邦人很恨战争。乌托邦人一反几乎所有国家的惯例,把在战争中所追求的光荣看成极不光荣。然而他们的男女在固定的日子里刻苦地参加军训,锻炼自己,唯恐一旦由需要而他们不能作战。但是他们决不轻易地投入战争。他们出战仅是为了保护本国领土,或驱逐侵入友邦的敌人,或出于怜悯某个受专制压迫的民族而用武力把他们从暴君的桎梏奴役下解放出来,这是人类同情心所激起的一种行动。

P103

所有的乌托邦人尽管信仰不一,却在这点上意见一致,即只有一个至高的神,是全世界的创造者和真主宰,在本国语言中一致称为“密特拉”。

P106

乌托普把宗教的全部问题作为一个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容许每人选择自己的信仰。可是有例外,如他严禁任何人降低人的尊严,竟至相信灵魂随肉体消灭,或相信世界受盲目的摆布而不是由神意支配。因此乌托邦人的信仰是,人死后有过的必受罚,有德的必受赏。如有人有不同看法,乌托邦人甚至认为他不配做人。因为他把自己灵魂的崇高本质降到和兽类的粗鄙躯体一般无二。他们更不承认这种人是乌托邦公民,因为如果不是他还有所忌惮的话,一切法律和惯例都将对他无用处。当一个人除法律外什么都不怕,除肉体外对什么都不寄予希望,那么,毫无疑问,为了满足他的私人欲望,他会想方设法回避国家法律,或是力图用强暴手段破坏国家法律。

P107

乌托邦人认为当他们谈到死者时,死者是在场的,虽然不为世人的迟钝肉眼所见。

P109

乌托邦人的教士是极端献身宗教的,因此数目不大,每个城市不超过十三人(教堂也是十三座),战时例外。

P110

妇女担任教士不受排除,但当选的仅限于老年寡妇,为数极少。若教士为男性,则其妻子必须是全国最优秀的女性。


没有其他的公职比起教士职位在乌托邦更受尊敬了,以至于纵然教士犯罪,不是送交法庭,而是付与上帝和自己的良心去裁判。乌托邦人认为由人们强行拘捕教士是错误的,因为不管一个教士犯下什么样的罪,他已经独个地把自己作为圣洁的祭品奉献给上帝了。乌托邦人不难遵守这个惯例,因为他们教士少,而且是非常慎重地选出来的。

P112

乌托邦人的教堂很美观,工艺精细,并能容很多人,这也是势必如此,因为居民中只有少数人是教士。教堂的光线都不太强。这个特点并非由于不懂得建筑学,而是出于教士有意的打算。教士认为过多的广会令思想分散,微弱的光能使精神集中,虔诚得到促进。


在乌托邦,大家的信仰不相同。然而信仰的表现形式随分歧不一,可以说条条路通到一个目标,即崇拜神格。因此,教堂内所见所闻都显得与普遍的一切信仰不矛盾。任何教派如有其自己仪式,可在家中举行。所以教堂中没有神像,个人可自由去体会神的形象,不管他喜欢哪一种最虔敬的方式。

P119

乌托邦国家有非常多的特征,我虽愿意我们的这些国家也具有,但毕竟难以希望看到这种特征能够实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