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平凉民政》军张村来历

一场战争与平凉的几个地名
——平凉“七府、民张、军张、马坊”地名来历探讨
公元1673年,大清康熙帝在铲除鳌拜等遗孤大臣控制之后,决定裁撤三藩,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此时盘踞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不甘自己的势力被削弱,于是起兵造反,同时联络四川提督郑蛟麟、陕西提督王辅臣共同反清。
1674年冬,陕西提督王辅臣在宁羌响应,率部自沔县经略阳进入陇南、天水,后又率部北抵平凉,驻平凉游击李师膺开城迎降。不久,庆阳、平凉各州尽附于王辅臣。王辅臣决定以位处陕甘要冲的平凉为根据地,起兵反清。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为官宦仆人之子。绰号“西路马鹞子”,又称“活吕布”,久有战场经验,“勇冠三军,所向不可当”。大顺政权建立不久,吴三桂“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大顺军一溃千里,异军突起的清军势如旋风席卷中原。顺治十年(1653年),顺治帝命令洪承畴出征西南,并命王辅臣随军出征,战争结束后王辅臣升任总兵管。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辅臣跟随吴三桂入缅甸,擒获南明皇帝朱由榔。吴三桂对王辅臣特别器重,相交深厚。康熙帝即位后,调王辅臣为陕西提督,镇守平凉。王辅臣在担任清陕西提督期间,拥有数万兵马,战斗力较强。同时王辅臣镇守的平凉位于陕甘要冲,地理位置重要,北控宁夏,南接巴蜀,东拒清军,能够对清朝的西北地区构成严重威胁。
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反清以后,康熙将清兵主力调往西南进行平定,没想到西北又起战乱,不得不抽调一部分兵力,由豫亲王多铎之子董额统领,北上讨伐王辅臣。但自清兵入关以来,弓马荒废,战斗力早已衰退,围攻平凉八个月未果。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正式任命图海为抚远大将军,率兵急赴陕西。
图海,满洲正黄旗人,擢内秘书院学士,弘文院大学士、议政大臣。顺治十二年,加太子太保,摄刑部尚书事。世祖崩,遗命重用。圣祖即位,授正黄旗满洲都统。具体战事有史记载如下:
三月,图海抵达平凉,诸将请乘势攻城,图海誓言曰:“仁义之师,先招安,后攻伐。今奉天威讨叛竖,无虑不克。顾城中生灵数十万,覆巢之下,屠戮必多。当体圣主救苦救难,俟其向化”。五月,夺虎山墩。“虎山墩者,在平凉城北,高数十仞,贼守以精兵,通饷道”。图海曰:“此平凉咽喉也。”率兵仰攻,贼万馀列火器以拒师。图海令兵更迭进,自巳至午,战益力,遂夺而据之。发大炮攻城,城人汹惧。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
不久,平凉孤城粮草皆短,杀马为食,人心惊惶。清军又占据城北山墩,居高临下以红衣大将军炮轰击,守军骇然气夺。图海曾经对王辅臣有提携之恩,并向其反复传达康熙既往不咎的政策。于是,王辅臣再次降清,康熙帝仍命王辅臣为平凉提督,加太子太保头衔。1676年夏,王辅臣降清,战事遂平。
清朝以马背取天下。清初由于统一全国的战争需要,以及平定各地的反清斗争,满洲八旗发展迅速,正黄旗下辖92个佐领,兵马约3万,人口15万,其他旗兵马2.5万左右,人口万12左右。在清兵八旗中,正黄旗属上三旗,其军事兵力最为强盛,武器也最为先进,一直是清朝军事核心,在军事征伐和政治决策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按照当地地理位置和地形道路分析,图海的正黄旗兵马应当是沿泾河川自东而来,且就在平凉城东安营扎寨。而现在的七府、民张、军张恰位于平凉城东,这里北面是连绵的大山,南邻水流湍急的泾河,即有利于部队的营地安全又解决了兵马日常饮水问题。同时距平凉城十里许,便于防守和进攻。
帐篷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饮食起居的主要用具,也是古代战争的主要战备物资。帐篷的快速搭建与拆卸,使得军队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营地的建设、撤离或转移。帐篷在战争中不但为士兵提供了居住庇护,还成为部队组织、指挥的场所。“府”在古代一般指官署或官员府邸。图海为清正黄旗旗主、抚远大将军。因此,按当时部队营区划分,就将图海的指挥部称为“旗府”;士兵驻扎的营房就称为“军帐”;杂役、马夫等非军籍后勤保障人员居住的地方就称为“民帐”;厩马之地就称为“马坊”。旗、七同音,帐、张同音,所以“七府”原应为“旗府”,“民张”原应为“民帐”,“军张”原应为“军帐”。而现在的“七府、民张、军张”这些地名,即不符合一般地名依据山型、地貌、植被、姓氏、典故、传说、寓意等命名的特征,也不符合汉语的组词常识,应是由于历史久远,且没有文字资料记载,靠民间口音相传,长期形成的同音替代。战争消逝,时过境迁,而这些地名就这样被保存了下来,为人们提供着一件件尘封往事,不断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索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