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廊到大理途中逛喜洲民居

标签:
双廊大理喜洲喜洲粑粑白族古民居杂谈 |
分类: 旅行散记 |

早上起来去街上吃了一碗饵丝,给儿子打包一份米线,收拾完东西拖着行李穿过街巷,我出来前在网上查到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电话,他接听之后说今天有事,不能送我们。然后又联系一个他的熟人,可那个人也不去大理。我们只好走向车站,听说十点有中巴过来,等车的时候,刚好有一辆小车过来,司机见我们是两人就问我们去哪里,说去大理可以拼车,一人30元。我们把行李放到后备箱,上车后我发现车上已经坐着的那两人如此面熟,原来他们是我们在丽江到拉市海骑马那一组人里的一对夫妇(也可能是朋友),在车上我和那个老太太一起跟司机砍价,开始他不同意顺路带我们去喜洲,只是答应把我们直接送到大理,后来他说他晚上六点才去火车站接客人,于是我们就和他谈好去中途玩两地方,稍微加一点钱,他犟了半天,最后禁不住我们两人的软磨硬泡,谈妥每家平摊车费是120元。
去喜洲转古民居,是我在蚂蜂窝看到人家游记里提到的,因为从双廊到大理会路过喜洲,所以才打算顺路去逛逛。喜洲镇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较为完整地保留着一大批明代、清代、民国以及当代各个时期各具特色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落。我们没进标准的景区,主要是因为那对老夫妇不想买门票去参观,我们就在村里转了几条巷子,看了几处白族人的旧民居。感受一下的白族民居庭院的格局,喜洲民居的门楼最引人注目,特别富于装饰感,体现了白族人对美的追求,远看好像振翅欲飞的样子。门楼的建造是非常讲究的,因为它可以显现出房子主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喜洲民居还特别注重建筑内部的艺术装饰,屋檐、木雕门窗、精致的照壁、彩画、大理石画、古井等,精巧和美观。我们参观的虽然不是特别著名的建筑,但是也感受到了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的特点。
离开喜洲镇时,司机带我们去尝了尝当地特色的饼——喜洲破酥粑粑,一个10元,有咸的和甜的两种,这种粑粑是用面粉发酵后,加猪油土碱糅合,做成圆形,有甜、咸二种,甜的以红糖、豆沙包心,咸的放入进火腿或者肉末、椒盐、葱花,用吊炉将两面加热烤熟,吃起来香酥可口,油而不腻,酥而不脆。后来我们在丽江古镇也吃过,但是和喜洲粑粑比起来,简直有天壤之别。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西倚苍山,东临洱海,隋唐时期称“大厘城”,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云南省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和重点侨乡之一。

喜洲是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早在六诏与河蛮并存时就已是白族聚居之地,原为大理河蛮的城邑,隋史万岁曾驻兵于此,因而称“史城”或“史赕”,唐代南诏的故都亦曾建于此,时称大厘城,当时已时“邑居人户尤众”,是南诏时期“十睑之一”。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有88院,有各个历史时期都有著名的民居建筑,明朝时有杨士云的“七尺书楼”,清朝有赵廷俊大院,民国时期有严子珍大院、董澄农大院、杨品相大院、尹隆举大院等。
大门座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成芝麻花点、砌出棱角分明的基座、上架结构严谨、雕刻精细、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的木质门楼。

青瓦白墙,白族民居给人庄重,轩昂,古朴大方的感觉。


喜洲民居的门楼富于装饰感,是非常讲究的,体现了白族人对美的追求,远看好像振翅欲飞的样子。门楼可以显现出房子主人的身份地位,经济状况。

整个门楼由泥塑、石刻、木雕、彩绘,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立体的图案,既端庄大方,又华丽精巧。




墙上的画,雕花的门窗应该是现代人修建的。







张进士府是三个院落,相邻不相连,看介绍说是一门三进士,叔侄、兄弟同中进士。

走进去看看

福字照壁?

三合院,一般是带阁楼的两层房子。

这家人手工做的婴儿绣鞋。色彩艳丽,做工精巧。



有画有字

喜洲民居的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是雕刻精细的木刻花鸟虫鱼画。

楼上的木花窗看起来挺漂亮的。院子里种了三角梅和其他花草。

老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