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2017-07-14 15:39:13)
标签:

南锣

中央戏剧学院

北京电影学院

蓬蒿剧场

鼓楼西剧场

分类: 如水心情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从小到大,好像没有把谁当做过偶像,也没有当过谁的粉丝。中学时代好多同学迷恋某歌星影星什么的,经常把谁谁挂在嘴边,我似乎也没有对他或她特别动心过。对于电影、电视剧、戏曲、话剧相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看电影,话剧也还挺喜欢看的,但是看的次数屈指可数,曾经看过濮存昕和徐帆主演的“风月无边”,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只是时间久远忘记了剧情。最近因为机缘巧合,连续去看了好几次话剧,演员和剧情各不相同,让我体验了不同风格的话剧,通过演员的表演也可以了解社会,了解当代人的想法和追求。


       六月初,最先看的话剧是在北京电影学院,看来在北影进修的学生毕业演出的话剧--《枣树》。该剧以老北京小市民变迁为线索展开的剧情,为了保住六十年前种下的枣树,何大妈和小院的居民们一起做出了努力。年轻人扮演老大爷老大妈确实有难度,但是可以感觉到演员们还是尽了最大的努力,用心去表演。何大妈比高大爷演的更像一些。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之后因为加入了一个北京话剧乐园的群,所以经常得到话剧表演的信息。6月20日我去鼓楼西剧场看了一场挺特别的话剧--《严肃的锤子》,说它特别是因为这个话剧是邀请观众免费看剧,看完之后通过微信直接付费,根据自己的喜好决定红包打赏的数额。当然如果你觉得不满意也可以不给一分钱。这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不知道通过这样的方法,演员们能否获得收益。好在此剧就两个演员,编剧就是其中之,舞台背景也比较简单,制作成本应该比较低。话剧从预审员审问演员开始的,案情是男主角演戏时用一把锤子把女主角打死了。最后查出女演员是自杀,锤子是她自己换成真的的。男演员由此案成为了著名演员,而预审员因为自己的妻子发生了婚外恋被他发现内心尤为痛苦,而对男演员要表演的话剧剧本提出修改意见,就是如此荒诞的一个剧。两个90后的演员演了50分钟的话剧,挺卖力气,不过表演功力上还有很大提升的空间。演演员的那个角色说台词的时候说错了两次,演预审员的那个编剧,表演上有点过于夸张了,显得有些做作。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蓬蒿剧场是在南锣鼓巷附近,从东棉花胡同往里走100米再往北拐,有个逼仄的小胡同,如果不是问了南锣的保安,我估计是找不到这个小剧场的。我在此处看了一次读剧本的表演。我第一次听说有这样的演出,觉得挺新奇,就报名去了解了解。起初我以为谁报名就能去读剧本呢,等仔细看了说明才知道原来也是当观众看演员来读剧本,这读的剧本是一些编剧新创作的,导演来找人分角色拿着剧本一边读一边表演,然后大家来讨论哪里有不足,哪里需要修改。大约是这样一个活动。剧场一进门有一个前台时卖票的,往里面走就是一个酒吧,剧场的入口也在里面。和鼓楼西剧场有点像,都是在胡同里面,座位都比较少,不过读完剧本之后,导演和编剧以及几个演员都上台坐下来,和观众一起探讨,还真有不少人发言,是不是专业人士?我感觉他们发言都能说到点上,能直击要害。由于时间晚了,怕独自回家不安全,我只听了几个人发言就提前离开了。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最近天气一直很热,周一傍晚时分也是热哄哄的,一动就是一身汗。但是南锣鼓巷内依旧人头攒动,估计都是来北京旅游的人,他们的热情也跟着炎热的夏日有一拼。我差十分七点来到中央戏剧学院实验剧场门口是,发现这里也聚集了不少人,年轻人居多。终于到了7点,我顺利地领了票,走进剧场,总算可以凉快一下了。

         虽然是2014级学生的毕业表演,但还是能被他们的演绎带入情境,这个剧本本身写的挺不错的,演员们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不论是主角还是配角,可以看出他们对人物内心的剖析和把握挺到位的。

        主演阿玲婆婆的演员估计也就20多岁,但是把这个70岁的白发苍苍的老人演的挺像,为了孩子们她操劳一生,最后在身体还很硬朗的情况下,为了让每个家人吃饱饭,毅然决然地上了楢山,其中自己拿石头敲断牙齿、教儿媳摸鱼,劝阿玉接受利助、上楢山的决绝都刻画的很形象、生动,非常感人。

        其他的角色像大儿子辰平、儿媳妇阿玉都是老成持重的人,演员表演合乎想象,大儿子送母亲上山的那一段,把他内心的不舍、愧疚生动地表达出来,二儿子利助比较特别,演员演的也不错。村里人都称其为阿臭,说他身上有臭味,经常嘲笑他、嫌弃他,没有女孩子喜欢他。还有阿玲的孙子不太懂事,为了自己娶媳妇,有饭吃,一直催促奶奶上山。虽然在剧中不算主角,但也演的挺像那么回事。此外还有孙媳妇、阿玉等扮演者也都表演的很有特点,总之演出的过程中掌声不断,观众们被演员的表演感染着,打动着。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感受不同的话剧表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