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徽州:中国水墨园林第一村--唐模之二

标签:
水墨徽州唐模槐荫树檀干园沙堤亭 |
分类: 旅行散记 |
穿过小桥流水人家,我们来到唐模著名的“檀干园“,也叫“小西湖”,这里的景色十分宜人。传说村里有个富商叫许以诚,在全国各地开着36家典当铺。他的老母亲70多岁特别想去看看有“人间天堂”之称的杭州西湖。但母亲岁数大了,年老体衰,去西湖路途遥远。许以诚是个孝子,为了却母亲心愿,就在当地挖湖引水,植树栽花,修桥建亭,花巨资给母亲建了一个小西湖景致。小西湖有10余亩,是杭州西湖的,园内有"三潭相连",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胜景。
因为下了小雨,我们就没有一一去游览,只是沿着主堤岸往前走,透过岸边的三两枝粉红的桃花,遥望湖对面的镜亭,和水中的倒影,还有新发的嫩绿,葱郁的竹林,次第绽放的春花,小巧的石桥、古亭构成了小西湖柔美丰富的画卷。
再往前走,就看到了建于清康熙年间的同胞翰林坊,这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一个村子,两个兄弟同朝中进士,在当时实在很难得。整座牌坊显得古老而庄严,什么刻有精美的花纹。石柱之间刻的有梅花,表达"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寓意,
体现出同胞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不易。
过了翰林牌坊就是沙堤亭,这是一个无论从什么角度看都是八角的亭子,所以又叫八角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下共三层,中空,有回廊。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登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
我们在唐模最后游览的景点是一棵400多年历史的享有美誉的老樟树。看过黄梅戏“天仙配”的人都会对槐荫树有着深深的印象,传说中的七仙女和董永就是在槐荫树见证下,结了美好姻缘。没有想到电影中的槐荫树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但这个高大古老的树并非槐树而是香樟树。只是因为
1992年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在此拍摄而得名,这部电影也使老樟树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
在唐模各景点中,以檀干园最为著名。相传,清初时当地的许氏家族有一富商,为弥补其母想去杭州西湖一游,却因年老体衰不得成行的遗憾而建造的。这位孝子不惜重金在村边挖塘垒山,模拟西湖的景致。
因园内遍植檀花,又有小溪缓缓绕流,便取《诗经》中"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之意,名曰"檀干园"。相传为清朝初期,村中一许氏富商为满足老母一睹杭州西湖胜景的愿望而耗巨资建造,故又名"小西湖"。
水车
下了小雨,天有点阴,但雨天观景也别有滋味。
湖对面的那些亭子叫镜亭。岸边几枝桃花艳艳,给小西湖带来一抹早春的气息。
春意盎然
小亭子很有江南特色,是仿照喜欢的亭子建造的。
桃花灼灼
清浅桃花三两只
小桥、楼台、湖水、柳岸,小西湖景色秀美
灵官亭
因为下了小雨,我们只在主要的湖岸走了一下,若有时间应该好好转上一圈。
湖广10余亩,园内"三潭相连",有"三潭印月"、"湖心亭"、"白堤"、"玉带桥"、"镜亭"等胜景。值得称道的是镜亭内还珍藏着朱熹、苏轼、米芾、董其昌、黄庭坚、文征明、祝枝山等历代名家书法碑刻18块,镌刻精致,气势恢宏,篆隶行草一应俱全,银钩铁线如龙蛇隐壁,不愧为书法绝作、文物精品,也充分反映了徽商经济繁荣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昌盛。
同胞翰林坊
徽州地区流传有这样一种说法:"天下牌坊数徽州,徽州牌坊一座半",一座牌坊指的是歙县的许国牌坊,唐模的这座牌坊,叫"同胞翰林坊",指的就是另外的半座。建于清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为表彰唐模许氏家族的许承宣和许承家两兄弟而恩准建造的。他们分别于康熙十五年和二十四年考中进士,被康熙皇帝钦点为翰林。兄弟两人同朝中进士在当时是十分难得的。整座牌坊几乎布满了精美的石雕。石柱之间刻有梅花,取"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意思,表示同胞兄弟二人十年寒窗苦读考中进士的艰辛。
同胞翰林,彰显着金榜题名的荣耀。
近观
沙堤亭,这座亭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八个角,故又名八角亭,建于清康熙年间,现属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下三层,中空,有回廊。它是一种镇风水的标志性建筑,不是用来登高游玩的,所以没有上楼的楼梯。
站在东面进村的路上,可以看见"沙堤"二字,出村时在亭子西面可以看见"云路"二字,这都分别蕴涵深意。古时候唐模有许多人在外经商、为官,衣锦还乡之时,村人在亭前路上铺上一层黄沙,以示欢迎,名"沙堤"。离开村庄时,踏着脚下的石板道,抬头望亭,便见"云路"二字,寄托从此将平步青云、步步高升的美好愿望。沙堤亭独特的造型可谓举世无双,全国原样仅此一座。
槐荫树其实为香樟树,为什么在此称之为槐荫树呢?
1992年国家一级演员、安徽省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韩再芬来此拍摄黄梅戏经典之作《天仙配》而得名,使这棵有400多年历史的老樟树便有了"天下第一媒树"(做媒的媒)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