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徽州:江南第一村--八卦村之二

标签:
八卦村呈坎古村落水墨徽州宝纶阁 |
分类: 旅行散记 |
八卦的理论
高高的天井
木制的楼房
走出易经馆再拍一张
竹林与高耸的楼群相呼应
五房厅
这里现在不开门了,只能在外面看看,据说是当铺
做木雕的手艺人
成品
根雕
燕翼堂是扬州八怪之一罗聘的祖宅,我们去看看。
罗聘的生平简介,文字都有点褪色,怎么没有重新印一张呢?罗聘祖籍是呈坎的,父亲在康熙年间曾中过举,也做过小官。罗聘在扬州出生,是第四个儿子,刚满周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所以他家的生活也是清苦的,他从小就喜欢读书,画画,二十多岁就以卖画为生。罗聘的性格很古怪,师从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后来他的名作《鬼趣图》当年在京城也是名镇四方的。
五姨和五姨夫按照地主和地主婆的位置坐下来。我来给他们拍张合影。
罗聘的祖宅看着也很古朴,有三层楼。
古旧的门环
很厚实的大门,一面是水泥和铜钉
大门的另一面是木头的,非常结实。
房子楼高三层,可以看出是大户人家。
听村妇给我们讲了“拐弯抹角”成语的由来,因为巷子很狭窄,房子的主人为了让过往的轿子顺利通过,把自家房子的外墙修得缩回去一角;可是为了表明自家的地界,地基仍然完整保留这个角。徽州古人的做人做事礼让的态度让人佩服。
走街串巷,八卦村没有宏村西递那样络绎不绝的游客,所以游玩起来感觉很舒服。
当地人家的小孙子,好可爱的模样。
门楼显得很气派,显示户主当年的身份显赫。
老宅里的那把椅子是理发用的,说现在村里还有人坐上面理发呢1我原以为是作为古董展示给游客看的呢.
门后面的柴火
木雕显得还挺精致。
楼上还有人住吗?
门栓
村里人端着饭碗坐在门外吃着,我们走的过程中看到不少村民都是如此。
墙上的口号,体现了那个年代的特色。
三八作风,谁总结的啊。
门环
环秀桥,桥随短小,但是年头古老,挺有意思。
桥亭里面还有可以坐的椅子。
元朝修建造型优美的环秀桥,96年发洪水曾经把桥冲垮,现在又修复了。桥上的匾额应该是过去的,字都模糊了。
我们在桥上走了个来回
站在桥上看河水。
站在岸边看桥亭。
卖古玩的小店
坐在门口吃饭
走进大门
“罗氏东舒公祠”的第一进院很宽敞,如北方的庭院,享堂前一株高大而繁茂的桂花树,据说已经有400余岁了。它是历史的见证人,年复一年、默默地伫立于此。
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石柱之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上面檩梁重叠,横直交错,正中的冬瓜梁粗大庄重。堂中可以看到董其昌手书的“彝伦攸叙”巨匾高悬于享堂上。这块匾长六米五,宽两米半,有“天下第一匾”之称。彝,鼎彝之器,不可侵犯,是指祭祖的神器,帝王用鼎祭江山、社稷,平民用彝器祭列祖列宗;伦,则是指人伦五常,天地君亲师、父子兄弟等伦常关系;攸,意之久长;叙,指延续。封建时期的族权统治充分体现在这个词上,即人伦和社会秩序,在祖宗定的法度面前,人人遵循,代代延续
匾额长六米五,宽两米半,有“天下第一匾”之称。“彝伦攸叙”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所书。
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相传主持续建此祠的罗应鹤,明万历间曾任监察御使和大理寺丞等职,深得明神宗庞信。罗“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故名“宝纶阁”,后来约定俗成地称整座祠堂为“宝纶阁”。宝纶阁为后寝,用于珍藏历代皇帝赐予呈坎罗氏的诰命、诏书等恩旨纶音,成为整个建筑的主体,高近十四米,面阔十一开间,进深十米。
石雕围栏雕工真是很精细啊!那些有着花草、几何图案浮雕可以看出古老工艺的精湛。三道台阶扶栏的望柱头上均饰以浮雕石狮。
宝纶阁斗拱雀替,玲珑剔透,梁架彩绘,精美典雅,历经四百五十余年仍色彩鲜艳,让人称奇。
台阶上十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台阶上十根面向内凹成弧形的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圆穹形的屋面和飞扬的檐角,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的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令人眼花缭乱,而又美不胜收。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虽历四百余年,至今仍鲜艳夺目历久不凋。
宝纶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始建于明嘉靖间(约1542年),后殿几层,因遇事中辍,七十年后重新扩建。占地五亩余,分前、中、后三进,五层山墙,层层升高,显得气势宏伟威武。
透过窗棱看庭院中古老高大的桂花树
冬瓜梁
第一进院落
逛完一圈已经是中午了,司机推荐我们在村口的一家饭馆吃农家饭,我们点了时令的鲜笋炖当地特有的腊肉,那一大锅腊肉炖春笋端上来,感觉好香啊,笋嫩极了,比平时我们在菜场买的春笋好吃无数倍。
炒野芹菜
鲜嫩的春笋
炒木兰芽
丝瓜鸡蛋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