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回忆

标签:
端午节的回忆端午节屈原粽子往事 |
分类: 如水心情 |
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和屈原的名字,是我上小学的时候看了一场电影之后,那时看电影是在北京外语大学的操场上,我跟着爸妈搬着小板凳去看露天电影,曾看过一部由香港拍摄得彩色电影《屈原》,是由鲍方和朱红分别扮演屈原和南后。印象中影片里的屈原经常不得志,他的政治主张总是不被楚王采纳,而最终受到狠毒的南后及奸臣的迫害被流放,最后含恨投汨罗江而死。由此在我儿时的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五月初五投江的屈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源于屈原的名作《离骚》,屈原认为追寻真理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而他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我一直很喜欢这句话,中学阶段曾经把它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所有的日记本扉页上,作为我的座右铭。它时刻提醒着我,人生的路是漫长而坎坷的,但只要不懈地努力,永不放弃内心的追求,那梦想终有可能实现。
现在端午节有了法定的假日,我想各地对这个节日的庆祝活动一定不少。而这个传统的节日会一直作为一种文化习俗传承下去,让子孙后代都铭记于心。其实各地对端午这个节日的叫法不同,因此端午节有很多别称,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午日节、女儿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等等。在这一天,有许多风俗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等,喝雄黄酒。在北京庆祝的活动并不太多,也就是吃吃粽子,近些年在个别公园里会举办赛龙舟的活动,大学快毕业那年,几个同学相约去龙潭湖公园游玩,刚好看到一群人在湖里练习划龙舟,船上有个人在擂鼓,然后一群壮汉奋力划桨,当时的场面还挺震撼,那时似乎就是端午节前夕。但真正在端午节举办的龙舟比赛我是没有看到过的。
不过喜欢过端午节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因为妈妈总会在端午节前夕为我们包很多粽子,那时也没有冰箱,所以不好保存,就每天多吃一些。因为我喜欢吃甜的粘的东西,所以就特别喜欢吃粽子,因此对端午节总有些盼望。每次妈包粽子时,我也嚷着要包,妈就告诉我,先把两片芦苇叶摞一起,围成锥形,然后把米放进去,可以再中间或者最下面放个枣。不过我包的总不如妈包得那么紧实,不敢往粽叶里面多加江米,因为那江米是提前用水泡过的,所以放多了,怕叶子包不住,绳子系不紧的话,米就会溢出来。虽然包不好,但我还是挺喜欢包的,觉得那个过程很有趣。长大后,因为妈妈和婆婆都会包粽子,所以我就没有再直接动手包过粽子。
这些年公公婆婆住在北京,一到端午节婆婆总会忙碌几天。买米买肉,南方是很讲究过端午节的。婆婆包粽子的技术很高,她用的是特意从南方带来了当地的粽叶,所以包出来的粽子特别香。南方吃粽子是当主食来吃的,就是可以就着各种菜一起吃,而我过去一直以为粽子一定要沾了糖才好吃的。每次在春节和端午节婆婆经常给我们包很多肉粽子和枣粽子,然后用高压锅煮上两大锅,粽子快煮熟的时候,满屋子飘满了粽子的浓香,很让我们垂涎。婆婆还不辞辛劳地在端午节那天做上一大桌子菜,有虾、鱼、蟹、肉、青菜等等,丰盛的菜肴让我们曾大快朵颐。
又到了端午节,勾起我许多对往事的诸多回忆,那些又香又糯的充满亲情的粽子让我至今还久久回味。虽然我现在还不会包粽子,不过未来也许会尝试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