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北大未名湖

标签:
北京大学未名湖博雅塔会议漫步杂谈 |
分类: 旅行散记 |
《漫步北大未名湖》
作者:月光
未名湖畔柳风柔,
塔影波光信步游。
尽染书香呈秀色,
湖边小坐品清幽。
那日参加"全民悦读"联盟会议后,我就去未名湖走了一大圈,过去来过几次北大,分别在夏天和冬天,有两次是在未名湖上滑冰车,这次从图书馆往北,经一个小山坡走到未名湖,感觉未名湖面积还真不小,各种石桥也不少,我先往博雅塔方向走,然后又绕着湖岸向西漫步,那天虽然有点阴天,但很凉快,环湖漫步不冷不热很舒服,游人也不算多。岸边的绿树郁郁葱葱的,从不同角度都可以看到玲珑美丽的博雅塔,走到山林间坐在石凳上小憩,看着碧绿的湖水发会呆,只听得鸟语声啁啾,好幽静的所在!后来不知不觉就走到北京大学的西门出来,就是那个古香古色的大门,过去我送儿子上101中学的六年时光里,经常路过此门,现在儿子已经上大三了,今天由此门出来,真是感慨良多。又快到高考了,高中的学子们一定正是很难熬的日子。
爬上小山坡,前往未名湖
小石桥那边就是未名湖
两岸的树干树叶交织在一起
未名湖一带在清朝属于淑春园的一部分,乾隆将该园赐给他的宠臣和珅。和珅在此大肆营建,一共建造楼台64座、游廊亭阁357间、房宇上千,极尽奢侈。
和珅后来被查抄之后,淑春园又几易其主。在清朝是圆明园附属的和珅花园淑春园中人工湖。石舫按照颐和园的石舫修建,但后来上部结构被焚毁,今仅存石质基座。
用自拍杆自拍留影
重修的慈海寺
透过柳枝看博雅塔
未名湖东南,有一座十三级密檐宝塔倒映在碧波之中,这是1924年7月燕京大学为了解决生活用水,掘的一口水井。它的水源丰沛,外形则仿照通州燃灯古塔的样子,用辽代密檐砖建成。塔共13级,高达37米,除塔基座以外,全部用钢筋水泥建成。因为此塔主要是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兴建,所以又曾命名“博雅塔”。
1930年,国学大师钱穆应邀进入燕京大学任教。一天,燕大监督司徒雷登在自己的家里设宴招待新同事。司徒雷登名为监督,实则燕大校务全由他一人主持,教育部规定校长必须任用中国人,只是徒有虚名而已。
司徒雷登问大家到校后的印象,钱穆直言不讳地说,听说燕大是中国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现在看来不是这样,进入校门就看见“M”楼、“S”楼(以美国捐资人姓名首字母命名),这是什么意思?哪有什么中国化?应该用中国名称才对。满座默然。司徒雷登从善如流,于是,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一律赋以中国名称。园中有一湖,景色绝佳,大家竞相命名,但都不满意,最后干脆取名“未名湖”。
湖中岛上的林间小路
未名湖在原有自然水面的基础上规划整理而成。据知情者说,它的名称是出自钱穆教授的灵感。它能以“未名”而扬名天下,却是因为那些曾在湖边散步、凝神的大师们,是他们自由、深邃而悠远的思想熏陶,让这湖水、这园林生出了一种独特的灵气。有一首诗曾一度在北大流行:
未名湖是个海洋,
诗人都藏在水底,
灵魂们都是一条鱼,
也会从水面跃起。
又一座石桥
博雅塔的位置看似平常,但却也是设计者独具匠心的巧妙安排和精心推敲的选择,它高高的塔身,能让校园内外时时出现它不同角度的美丽身影。塔本身可以说是点石成金之作。
如果顺螺旋梯向上还可直达塔顶,在那极目远望,北京西山秀色便可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向下观又可见澄湖如镜,塔影毕现,随清波则能荡漾出无穷的诗意,难怪北大人称这里的景观为“湖光塔影”。
每座石桥都不一样
古香古色的教学楼
绿树掩映下的建筑
到处是绿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