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游颐和园:知春亭观颐和园全景

标签:
知春亭月光诗词颐和园昆明湖玉泉山 |
分类: 诗风古韵 |
纤纤细柳倚春亭,
遥望西堤入画屏。
水映雕栏佛阁远,
玉泉塔影雾中宁 。
注:站在知春亭湖岸上可以饱览颐和园全园的盛景,所以这里是个极佳的赏景地点,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赏。知春亭东边是古香古色的文昌阁,湖畔北边有万寿山、佛香阁,西边是玉泉山、西山、西堤,南面是十七孔桥,这样联成了一幅内容丰富、隽永的山水画卷。特别是早春时节,亭畔四周遍植的垂柳返青,昆明湖开始由此解冻,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更令人流连忘返。
有一年国庆节我曾来此拍摄过落日,看夕阳染红了周边的云彩,慢慢退隐于西山,而湖中的游船在落日余晖下成了美丽的剪影,那一场视觉的盛宴令我至今难忘。
文昌阁在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知春亭这里也是游船码头,冬天湖水结冰了,游船就不能玩了。
昆明湖上的冰块
知春亭位于颐和园昆明湖东岸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凭栏可纵眺全园景色。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景色殊胜。据传“知春”二字源于宋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昆明湖解冻总由此处开始。故取名知春亭。亭周遭栽种着碧桃垂柳,每至“五九六九”的时令,一派嫩绿娇红,早早向人报告春的消息。那里四季游人如织。知春亭的特殊优越处一在景观,二在观景。
在知春亭湖畔拍摄的人们
遥望佛香阁万寿山
知春亭
剪影
文昌阁
很多游客来此观景,拍照留念
通往冰场的路
佛香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按原样重建。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通高36.44米,耸立于20米高的石造台基上,气势雄伟,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阁内供奉有铜铸金裹千手观世音菩萨站像。像高五米,重万斤,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在八根贯通全阁上下的承重铁梨木擎天柱的衬托下,美妙庄严,熠熠生辉,有极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
玉泉山
文昌阁是颐和园内六座城关(紫气东来城关、宿云檐城关、寅辉城关、通云城关、千峰彩翠城关、文昌阁城关)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始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时重建。主阁两层,内供铜铸文昌帝君和仙童、铜特。文昌阁与昆明湖西供武圣的宿云檐象征“文武辅弼”。
遥望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是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它位于北京市西郊颐和园内,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的一座长桥。清乾隆时(1736一1795)建,是园内最大的石桥。桥由17个孔券组成,长150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状若长虹卧波。其造型兼有北京卢沟桥、苏州宝带桥的特点。桥上石雕极其精美,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544个。两桥头还有石雕异兽,十分生动。桥额北面书“灵兽偃月”,南面书“修炼凌波”,蕴涵着深厚的汉族文化底蕴,
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
万寿山:为燕山余脉,高58.59米。传说曾有老人在山上凿得石瓮,因名瓮山。前临瓮山泊,又称西湖,即今昆明湖。明弘治七年(1494),孝宗乳母助圣夫人罗氏曾在山前建圆静寺。清乾隆十五年(1750)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次年将山改名万寿山,并将开拓昆明湖的土方按造园布局的需要堆放在山上,使东西两坡舒缓对称,成为全园的主体。乾隆时期依山而建的建筑群绝大部分在一八六〇年被英法联军烧毁,现存建筑大多为光绪年间重新建造的。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藏式佛教建筑四大部洲和耸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各式楼台亭阁,堪称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集中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