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自由的行走:收藏爱的记忆--纯真博物馆

标签:
土耳其自由的行走长篇爱情小说纯真博物馆诺贝尔文学奖帕慕克 |
分类: 土耳其自由的行走 |
来土耳其前,先生给我手机上传了一本书--《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土耳其作家的帕慕克写的。他因此在2006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呼愁”一词,土耳其语的意思是“忧伤”,作家在书中写到:“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这帝国斜阳的忧伤是呼愁的本质吗?我想要深层次的探究其含义,似乎有点难。这是和土耳其的古老历史,伊斯兰教等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是相关的。
我在手机里开始阅读帕慕克的这本获奖巨著,说它是小说吧,似乎没有什么紧凑的故事情节,维基百科说该书是一段撼动了整个土耳其的巨大文化变迁的记录——现代化与不断退却的传统之间的斗争,它也是一逝去家庭传统的挽歌,更多的,它还是一本博斯普鲁斯,以及伊斯坦布尔和这海峡之间历史的书。我读的感觉是它更像一本自传体的散文。因为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所以我读的速度相当慢。直到从土耳其回来几个月后,我依然在读它,到现在没有读完。
《纯真博物馆》这部长篇爱情小说我去博物馆参观前并未读过,在网上搜索后得知它是帕慕克酝酿了十年完成的巨著,小说的故事情节其实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富家子弟凯末尔在订婚宴会山,结识并爱上了自己远房的穷亲戚--美貌的表妹芙颂。由此展开了长达八年的寻找与追求,但当爱情让他们又在一起了,准备结婚前,芙颂因凯末尔玩笑式的回答而气愤地开车出了车祸而丧生,无法忍耐的思念让凯末尔开始收集起爱人的一切,也勾连起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往昔。虽然只是看了小说的介绍,和一些有关纯真博物馆的游记,但我一下对这个博物馆产生的兴趣,就让先生查一下地图,刚好发现我们今日行程要去的新皇宫和逛新城区的路线并不冲突,而且纯真博物馆就在离商业中心不远的巷子里。于是,我就临时把这个景点加入了今天的旅途计划中。
先生根据手机的地图,带我在老城区里穿行,我们走了好几条街都没有见纯真博物馆的踪影,问了几个人,他们给我们指路也不是特别明确,先生又仔细研究了一下地图,最后在一天古董街上,我们走进一家卖古董的小店里随便看,他家堆满了各种古董,连房顶上也挂着不少,有各种家具用品,乐器、服装,等等都很古旧,从那家古董店出来,忽然看到了一栋铁锈红色的土耳其式三层小楼,楼上挂的宣传旗子写的正是:THE MUSEUM OF INNOCENCE。终于找到了纯真博物馆,我们一阵欣喜。
纯真博物馆门牌号为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4号,据说是小说主人公芙颂的家族宅邸,这栋老宅始建于1894年,为了建博物馆,帕慕克就把他买了下来,并亲手设计、亲自收集、撰写说明甚至布展,而建成之后他亲任馆长。一走进纯真博物馆的大门,首先在右手边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就是一整面钉满了烟蒂的墙壁——这是一个男人承受长期痛苦的证明,他在心上人嫁给别人后,偷偷积攒了她的4213个烟头。每个烟蒂还有文字记载抽的时间和地点。看后令人感觉挺震撼的。我当时就想真有这样的男人存在吗?是否心思过于细腻了,太过痴情了吧?小说里面曾写了4213个烟头是如何计算和收集的:“我与芙颂想恋的那一个半月差两天,我们共做爱44次,从芙颂消失那一天算起,339天后我终于再次见到了她,这之后的整整7年10个月,我为了看芙颂吃晚饭去了,就是伊斯兰布尔角落那一区。期间一共是2864天,409个星期,去了他们家1593次,在我去芙颂家吃晚饭的八年时间里,我积攒了芙颂的4213个烟头”。这样的生活细节留下的物品都可以用心地保存起来,一种可能就是这真的是刻骨铭心的爱,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男人有些心理疾病,抑或是作者为了小说情节的需要特意杜撰出的情节?当然我更希望是第一种可能。
往一、二楼走的时候,看到墙上贴的禁止拍照录像的提示,可是当我们走到一、二楼的玻璃橱窗前看里面的展品时,我发现有个游客在用相机拍摄,后来又看到有人拿手机拍摄,这也太过分了吧?其实我也特别想拍一下做个记录,因为橱窗里面展示的物品琳琅满目,古老而有趣,极富时代感,这座博物馆的主题虽然是:以爱的名义收藏爱的痕迹。但它并不单纯是为了纪念芙颂,更是为了向人们全面展现出伊斯坦布尔往昔的一切。展馆的每一个展柜中陈列的老物件,旧报纸,国产品牌,电影明星,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示了伊斯坦布尔时代的变迁,生活方式、观念的改变,还有贫富阶层间、传统与现代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纯真博物馆的馆藏,每个展柜都贴着序号,如果阅读过这本小说的朋友可以根据小说章节对应展柜的序号来看里面的物品,你会感觉熟悉而亲切,它们既是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所涉及到的内容,同时又成为伊斯坦布尔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印证。从二楼到三楼,里面的每一个展区、每一件展品,都是帕慕克本人收集,并倾心为它们写下说明。因为看不懂土耳其语,又没有读过小说,所以我们也就是看个热闹,不能切身体会小说和展品的对应关系。不过总体感觉这个博物馆还是非常有特色的,许多古董一样的展品让人感觉到岁月的流逝与记忆的厚重,有些老旧的物品,比如缝纫机、发卡、儿童玩具、老照片也能勾起人们对童年、青春、爱情及往昔生活的回忆和眷恋。
博物馆的设计非常精心细致,连走廊的扶栏上也设计了长方形玻璃展柜,展示了各种钟表、钥匙、勺子等古老的用品,非常有意思。
在顶楼,我们看到小说主人公凯末尔的卧室,一个单人床、一个床头柜,一把椅子,床对面的墙上写着一句话“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这句话是凯末尔的心声。他因为爱而一生幸福,虽然最终失去了爱人,但爱的记忆让他回味终生。除了这些之外三楼的橱窗里还展示了,作家创作小说的手稿和建博物馆自己画的设计图等等。我们从三楼下来时,我让先生去问了一下保安到底能否拍照,保安竟然说可以拍,先生问那为什么墙上图片提示说不允许拍照?门卫笑了,说随便拍。于是我不顾劳累,又自己重新上楼用手机依次拍了够。
从纯真博物馆走出来,确实感到它的确和过去参观过的博物馆一点不一样,太与众不同了,博物馆门票每人25里拉(人民币75元),其实也不算贵,我们得尊重一个作家的辛苦付出。“许多博物馆总是代表权力——王子、国家或官方团体。我们也有一种权力:这个男人为爱痴狂,痛哭,收集烟蒂。他的经历具有普遍性,我们希望每个人坠入爱河,体验凯末尔的心情。”在帕慕克看来,博物馆可以像小说一样涉及个人故事,减少国家、宗族、机构等因素的干预。帕慕克很了不起,他真的做到了,自己来创建一个他想要的博物馆。
纯真博物馆的创建者--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在中国最常见的译名为奥尔罕·帕慕克(Orhan
Pamuk)被认为是当代欧洲最核心的三位文学家之一,当代欧洲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是享誉国际的土耳其文坛巨擘。2006年以《伊斯坦布尔-一座城的记忆》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家奖。
纯真博物馆《纯真博物馆》以富家子凯末尔的视角记述追求远房表妹芙颂的过程,此过程情意绵绵又惊心动魄,当芙颂最终远去时,无法忍耐的思念让凯末尔开始收集起爱人的一切,也勾连起整个伊斯坦布尔的往昔。这些便成为纯真博物馆的馆藏,这既是小说中的故事,现在又成为伊斯坦布尔的现实。里面的每一个展区、每一件展品,都是帕慕克本人收集,并倾心为它们写下说明。
博物馆门票每人25里拉,进门后免费领取的有关纯真博物馆介绍的小册子
小册子里面有博物馆的的介绍和布局,英文的。
在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奥尔罕·帕慕克完成了酝酿十年之久的作品《纯真博物馆》。在2008年来中国时的首个媒体见面会上,他曾志得意满的提及这部“我刚完成的600页小说”,并透露与小说对应,他将在伊斯坦布尔建立一座真实的博物馆:“纯真博物馆的大门,将永远为那些在伊斯坦布尔找不到一个接吻之所的情侣们开放。”
如今这座博物馆已正式建成并于今年4月28日向公众开放了。
走进纯真博物馆,首先看到的第一件展品就是一整面钉满了烟蒂的墙壁——这是一个男人承受长期痛苦的证明,他在心上人嫁给别人后,偷偷积攒了她的4213个烟头。每个烟蒂还有文字记载抽的时间和地点。看后令人感觉挺震撼的。我在想真有这样的男人存在吗?是否心思过于细腻了,这样的生活细节都可以用心地保存起来,一种可能就是这真的是刻骨铭心的爱,另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男人有些心理疾病,又或者是作者为了小说情节的需要特意杜撰出的情节?当然我更希望是第一种可能。
小说的故事从1975年的春天开始,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是门当户对、令人羡慕的一对。就在为订婚忙碌的日子里,凯末尔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少女芙颂。尽管芙颂因曾经参加选美比赛而被包括凯末尔家的上流社会不屑,但她的天真善良,打动了凯末尔的心。在订婚仪式上,他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经历了与芙颂一个半月差两天的炽热爱恋,凯末尔最终与茜贝尔解除了婚约,却发现他与芙颂间阶层悬殊的爱情来而复去,芙颂早已离他而去。
凯末尔追随着少女的影子和幽灵,深入另一个伊斯坦布尔,穿行于穷困的后街陋巷,流连于露天影院。在被民族主义分子的炸弹破坏的街道上,在被油轮相撞的大火照亮的海峡边,在军事政变后的宵禁里,他努力向芙颂靠近,直到无法承受的思念使生活完全偏离。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恋物癖”一样地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小说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那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而我却不知道。如果知道,我能够守护这份幸福吗?一切也会变得完全不同吗?”
关于爱情,主人公凯末尔说出并实践了一句感人至深的箴言:“幸福,仅仅就是靠近自己所爱的人。”这是凯末尔在找到芙颂、并发现她已经结婚后说的一句话。
“幸福,就是与一生所爱的女人共同走向死亡。”这是凯末尔终于在芙颂离婚之后,得以与她共同出行,却经历了一场导致芙颂命丧黄泉的车祸前一分钟的内心独白。
从30岁到62岁,凯末尔因为这段爱情过得非常辛苦,芙颂去世之后,他又一个人孤独地度过了23年。不过,他得到了一份刻骨铭心的爱,并用一生守护了这份爱情。
其实小说的主旋律,就是努力追寻这错失的幸福时刻。这是一种如此艰辛的寻觅,最后这种寻觅本身就可能成为一种幸福的源泉。即便不能再次重温那个时刻,凯末尔依然能在故事的最后说,“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
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很像电视剧,不过小说描写的痛苦却十分真诚。就和帕慕克的其他小说一样,这本小说探究了土耳其人在仿效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躁不安和感觉不真实的心情。
古老的缝纫机让我想起过去妈妈用过的那台缝纫机,我从小到大很多衣服都是妈用缝纫机制作的,如今那缝纫机还在,只是再没有人去用它了。我曾经问妈为什么要自己做衣服啊?妈说那时候工资低,不自己学着用缝纫机做衣服哪买的起衣服啊?我上高中的假期中,也学着用缝纫机给我的毛绒玩具做过小衣服,但是感觉很难驾驭,经常是把线都崩断了,或者把线砸歪了,有时候皮带轮上的皮带还会掉出来,我对这些针线活提不起兴趣,最终放弃学习。
以爱的名义收藏爱的痕迹。纯真博物馆不是为了纪念芙颂,更是为了全面展现出伊斯坦布尔往昔的一切。展馆的每一个展柜中陈列的老物件,旧报纸,国产品牌,电影明星,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示了阶层间、传统与现代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小说的主人公凯末尔收集恋人芙颂的所有东西,也是帕慕克对于日常的伊斯坦布尔的收藏。“这是一个怀旧的博物馆,”帕慕克承认,“但不仅仅如此。关键在于我们所保存的东西是那些从未被视为重要,但却代表平凡的日常生活品质的东西。”下图为芙颂戴过的发夹,用过的梳子。
为了平复爱的痛苦,他“恋物癖”一样地悉心收集起心上人的一切,她爱过的,甚至是她触碰过的一切,将它们珍藏进自己的“纯真博物馆”……
馆内的装饰简朴而低调,运用灯光和色彩的空间分区,营造了83个舒适的小展区,分别对应小说中的83个章节。
男主人公的皮鞋?
博斯布鲁斯海峡把土耳其分为亚洲和欧洲两部分
这幅超现实主义油画是什么意思?
各种勺子
照片好像是父亲的老同学聚会
锈迹斑斑的洗手池
这是一座怀旧的博物馆,保存着那些从不被重视,却代表日常生活品质的东西。
每个格子都有标号对应的是小说的章节。
博物馆是土耳其式三层小楼,通过窄窄的木楼梯上楼
各种瓷的小物件,还有挽救车
儿时的印象
童年的回忆
走廊上挂着各种钥匙
情侣来参观
故事从1975年的春天开始,伊斯坦布尔,30岁的富家公子凯末尔与名媛茜贝尔是门当户对、令人羡慕的一对。就在为订婚忙碌的日子里,凯末尔意外遇到出身贫寒的远房表妹——18岁的少女芙颂。尽管芙颂因曾经参加选美比赛而被包括凯末尔家的上流社会不屑,但她的天真善良,打动了凯末尔的心。在订婚仪式上,他发现自己已经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她。
各种钟表
从木楼梯上楼
楼梯转角处提供几本不同语言的可以供游客阅读的 《纯真博物馆》这本书
各种版本、各种语言的小说
作家亲手画的博物馆设计图,帕慕克曾经在伊斯坦布尔科技大学主修建筑学,23岁时转而投身文坛,开始了他的纸上建筑生涯。
小说的手稿最初是从2002年写的
作家手稿
小说主人公凯末尔从2000--2007年一直住在这间房子里面
凯末尔的卧室,也是芙颂家的老楼,被他买了下来。
“让所有人知道,我的一生过得很幸福”。凯末尔房间墙壁上写的这句话是他的心声。
出来时看到这几个人手捧帕慕克的小说来到纯种博物馆,他们是来盖章的。后悔我们也该带一本小说来。
街边卖鲜榨橙汁的人。1tl一杯,合人民币3元,用两个橙子压制而成,真正的新鲜橙汁,我们从纯真博物馆出来后,走回酒店的路上一人来一杯,好解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