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博观看毕加索的铜版画

标签:
国家博物馆毕加索铜版画文化 |
分类: 如水心情 |
因为听说国家博物馆最近有毕加索的画展,所以上个周日下午我特意坐地铁去了国博。走进大堂先去看海报,寻找毕加索画展在几层。走进二层南边的展厅,才知道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毕加索:沃拉尔系列版画”,展室内展出的作品都是毕加索在1930年9月至1936年6月间创作完成的97幅作品,以及1937年增加的3幅沃拉尔的肖像版画。这近百幅作品反映了毕加索在特定时间段的艺术生活,被视为“二十世纪版画的巅峰之作”。
我是从进门的右手边去参观的,先看到的是沃拉尔的三张肖像版画,由展板的文字介绍我得知沃拉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黎艺术界最具影响力画商之一,毕加索年轻时首次画展是他为之举办的。而在1930年,49岁的毕加索已经出名了,在巴黎过着相对优裕的生活。沃拉尔找到了毕加索,请他画一套书籍插图。毕加索热情地接受了提议。这套书开启了毕加索的“沃拉尔系列”铜版画,成为他的版画艺术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因此此次展览的主题是沃拉尔系列版画。
毕加索给沃拉尔画的三幅铜版画
因为不是艺术专业毕业的,所以对铜版画我不甚了解,刚看到展览上那些单线条的画作时,我挺困惑的,觉得很像铅笔或钢笔的速写画。后来看到牌子上的介绍才知道都是铜版画。沃拉尔系列版画展现了各种高超的版画技法,蚀刻法、压印法、刻刀法、干刻法、飞尘法等多种腐蚀铜版画技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作品干净利落,层次分明。这些版画不少都是和爱情、情色相关,其中“牛头人身怪”的系列作品是和画家本人的爱情故事有联系的,毕加索在创作这些作品是正是毕加索与情人玛丽·泰雷兹正处于热恋中,玛丽的面庞时常出现在他的笔下,版画中的牛头人身怪刻画的很有意思,他显得高大而鲁莽,忧郁又温柔,还有一些憨态,当然也富含着浪漫与激情。作品中的故事呈现着爱欲与激情,也交织着对艺术和爱的狂热与痛苦。有介绍说,毕加索使用了牛头人身怪的形象,并作为男性的象征,在不同的作品中频频使用。他和男人女人们一起欢饮,他在竞技场上败北濒死,他有着暴戾而又无邪的脸庞,享受着欢愉,又似乎饱尝困惑与痛苦。还有介绍说,牛头人身怪是1933年5月现身在这组形象笔记中,几乎可以像翻看连环画一样,欣赏这组勾画出毕加索和玛丽·泰雷兹·沃尔特爱情故事的版画。两个人1927年邂逅在巴黎街头,有一个女儿叫玛雅。牛头人身怪实则是被毕加索以隐匿的方式向众人展现其私生活中的另一个自我,因为那些年里他和第一任妻子俄罗斯女舞蹈演员奥尔加·柯克洛娃的婚姻依旧在维系中。
失明的牛头人身怪直接影射了俄狄浦斯和安提戈涅的古希腊神话。玛丽·泰雷兹是失明者毕加索的向导,他看不清自己与奥尔加之间的问题,唯有情人的手让他看到问题的出路。在超现实主义者眼中,玛丽·泰雷兹这样如同少女一样的女人是男人的救赎者。
网上查到有关铜版画的介绍:
铜版画和其他版种一样具有间接性和复数性两大特征,但铜版画的间接性与其他版种的间接性有着明显的差异,相对铜版画而言石版画、木版画、丝网版画具有较强的直接性特征。石版画利用笔直接在石版上绘画,再通过化学制版和印刷而完成艺术的表现。木版画以刀代笔在木版上直接表现,结构有序的刀法构成作品的外在形态。丝网版画则运用色彩叠印的表现形式完成艺术创作。以上三个版种从制版完成后版面的外部形态观察,较易判断作品的最终结果。铜版画的间接性在于所使用的金属媒材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在制版过程中物理及化学原理的应用使版痕变化尤为丰富,制版环节完成后,不经过试印很难判断画面的效果。同时随着印制方法的不同也可产生各异的印痕效果。正是版材的这种可塑性使铜版画带有很强的绘画表现趣味,进而吸引了众多的画家涉足铜版画艺术创作。
沃拉尔版画是毕加索创作力爆发期的硕果,深入挖掘了他内心的冲动。这些情思可按六个部分划分:各种主题、伦勃朗、爱之战、雕塑家的工作室、牛头人身怪和沃拉尔肖像。此时,毕加索重新被古代雕塑与艺术吸引,对古典时代极为着迷,古希腊雕塑风格启发和呼唤着他。这些描绘男主人公的素描,线条清晰明快,完美程度令人惊异。
同时,他与情人玛丽·泰雷兹正处于热恋中,玛丽的面庞时常出现在他的笔下,作品中的图像呈现着爱欲与激情,也交织着对艺术和爱的狂热与痛苦。《雕塑家的工作室》是沃拉尔系列中最有张力的一组作品,共46幅。画家把自己想象成雕塑家,放松下来的他在工作室与情人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爱情的迷思贯穿始终,差不多在每一个肖像中,我们都能发现情侣的戏剧性场面。有时雕塑家和女伴在拥抱亲吻,大理石基座上即将焕发的生命注视着两位主角,犹如闯入的第三者;有时他们静静休憩,凝视那正腾跃交叠的骏马雕塑;他们坐着或者躺着,他们的身体虽然纠缠在一起,他们的思想却各自东西。
温柔、忧郁又时而戏剧化的牛头人身怪是沃拉尔系列版画的又一宏大主题。这样一个怪异的、坚强有力的、性格鲜明的形象,被认为是由毕加索用来隐匿地展现其私生活的另一个自我。作为一个西班牙人,斗牛场上的公牛形象深深印在毕加索的脑海。他使用了牛头人身怪的形象,并作为男性的象征,在不同的作品中频频使用。他和男人女人们一起欢饮,他在竞技场上败北濒死,他有着暴戾而又无邪的脸庞,享受着欢愉,又似乎饱尝困惑与痛苦。
原作的魅力与“看不懂”的毕加索
沃拉尔系列版画展现了各种高超的版画技法,蚀刻法、压印法、刻刀法、干刻法、飞尘法等多种腐蚀铜版画技法的娴熟运用,使得作品干净利落,层次分明。
毕加索是1881年生的,跟鲁迅同年,1973年去世。毕加索对中国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早在20世纪50年代,张仃和张大千这两位中国艺术家先后拜访过毕加索,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展览上,很多观众专程赶来观摩毕加索的作品。“原作的生命力是任何印刷品都无法替代的,能感受到线条里的力量。”60多岁的观众耿立工先生说。
但是,当真正面对这位现代艺术先锋,许多观众还是生出“看不懂”的困惑。他的作品中包含了令人感到错愕和混乱的组成,又充满一种让人难以理解的惊人想象力。对此,画家陈丹青曾说,更大程度上,“我们要的不是‘懂’而是启示,艺术的‘懂’是没有穷尽的。”
20世纪30年代的毕加索,可能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第一个活着看到自己作品进入卢浮宫的人”。今天,一个个年轻画家站在他的画作前,体会到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启示。这是毕加索的号召力,也是文化交流的魅力。
铜版画是伴随着铜版印刷术的发展而逐步完善,纸与木版印刷术发明之后,15世纪在欧洲又发明了铜版印刷术。这种在金属手工艺作坊里诞生的技术一经出现,以其细腻、柔和的画面表现形式和灵活、自由的制版方式被社会所接受。因木版印刷术远不如铜版印刷术精细,而日受出版商的冷落,在石版印刷术出现之前铜版印刷术取代了木版印刷术成为复制印刷术的重要手段。在铜版画创作方面,德国画家丢勒以精湛的铜版画技巧和超凡脱俗的艺术才华使铜版画从复制领域分离,随后又经过伦勃朗、戈雅、惠斯勒、毕加索等绘画大师的承传和参与,确立了铜版画艺术在绘画范畴的地位。
牧神发现一个女人
毕加索展览的宣传海报上用的就是这幅铜版画,雕塑家和跪着的女模特
坐着的裸体女人和三个大胡子头像
戴面具的人和鸟身人面像
四个小孩望着长翅膀的牛
两个加泰罗尼亚人在喝酒
雕塑家的工作室
女斗牛士
爱之战
《雕塑家的工作室》是沃拉尔系列中最有张力的一组作品,共46幅。画家把自己想象成雕塑家,放松下来的他在工作室与情人一起欣赏自己的作品。爱情的迷思贯穿始终,差不多在每一个肖像中,我们都能发现情侣的戏剧性场面。有时雕塑家和女伴在拥抱亲吻,大理石基座上即将焕发的生命注视着两位主角,犹如闯入的第三者;有时他们静静休憩,凝视那正腾跃交叠的骏马雕塑;他们坐着或者躺着,他们的身体虽然纠缠在一起,他们的思想却各自东西。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和女模特以及超现实主义雕塑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雕塑家的工作室系列
女斗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