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2013-02-24 06:18:33)
标签:

中山公园

春节

365

文化

分类: 旅行散记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小时候总觉得中山公园里没有什么可游玩的设施,所以很少会去。去那里似乎就是去中山公园音乐堂听音乐会。印象比较深的一次是在我上小学3、4年级时,妈妈有三张六一游园票,特意带我和弟弟去了中山公园,我们应该是坐公交车去的,中山公园离我们家比较远,去一次感觉就是进城里了。其实当年我家就住在西三环的苏州桥附近。交通的不便利,让我们觉得去天安门那边就是很遥远的地方了。一进公园,就感觉到处是人,公园里布置得挺喜庆的样子,儿童节嘛,自然都是家长带着孩子去的。不过都必须是发的票才能进去。那次游园活动主要是游戏大会,有各种游艺项目,但要排很长的队才可以轮上一次。我似乎就参加了一个项目:走脚印,服务的老师递过来一个望远镜,告诉我游戏规则,她让我拿着望远镜望远的那头,就是通过把物体缩小的镜头看地上画的脚印,然后一步一步走到终点,好像中间还上了台阶再下台阶,如果没有踩在脚印里,或者踩出去都算游戏结束。虽然很有难度,但当时觉得这个游戏太新奇了,从来没有玩过,很富于挑战性,我小心翼翼地走完了歪歪扭扭的脚印,最终获得了奖票一枚,后来去领了一个奖品,嘿,那奖品是一个塑料皮的里面有彩色画的小本,是折叠了好几层的那种,本皮最外层还嵌着一个小圆镜子。反正那种本是我过去没有见过得,显得特别高级。虽然过去在学校里也参加过游艺活动,但发的奖品都没有这个漂亮、高级。我把那个小本一直收藏在我的抽屉里,舍不得用,时常会拿出来欣赏一下。

后来儿子上小学时曾经带着他和朋友带女儿一起听过一次专门在暑期给小朋友举办的交响音乐会,其中还有人偶表演,让孩子们特别感兴趣。音乐会后,我和朋友还在公园里面走了走,有个地方还放着好几个哈哈镜,我们一起去走了一圈,站在哈哈镜前,一会变高一会变矮,一会变胖一会变瘦,开心了半天。

还有一次来中山公园音乐堂是和先生一起听一场现代电子音乐会,同事给我的票,说是她教过得学生家长送的票。那场音乐会实在是太高科技了,我们二人完全无法享受,穿着晚礼服的中外演员,煞有介事地演奏现代音乐,其间有好几次,演奏者如调音师一般站起来用手去拨动三角钢琴掀起的盖子下面钢弦,发出奇怪的响动,还配合着电脑设备制作了一些奇怪的画面。不知道想要表现什么,现代音乐怎么这样让人费解?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和先生就开溜了,实在挺不懂这样奇怪而高深的音乐。还互相开玩笑说,就不该进去看,把票卖给徘徊在门口不停滴要收购票的票贩子就好了。记得那门票应该是360一张。

这次来中山公园是专为去唐花坞欣赏梅花的。所以就仔细看了看进门处的牌楼,还有孙中山的塑像,以及形态各异的古柏。

网上百度了一下,了解了中山公园的历史和名字的由来。

 

北京中山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紫禁城(故宫)南面,天安门西侧,与故宫一墙之隔。它原是明清两代的社稷坛,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一起沿袭周代以来“左祖右社”的礼制建造。中山公园现占地23万平方米,是—座纪念性的古典坛庙园林。

中山公园位于天安门西侧,全园面积22.5公顷。原为辽、金时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万寿兴国寺。1421年(永乐19年)明成祖朱棣兴建北京宫殿时,按照“左祖右社”的制度,改建为社稷坛。这里是明、清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1914年辟为中央公园。孙中山先生死后曾在此停放遗体,为纪念孙中山先生,1928年由冯玉祥部下时任北平特别市长何其巩等爱国人士改名中山公园。

 

一进门就看到这个蓝琉璃瓦顶的汉白玉石坊(原称“克林德”坊和“公理战胜”坊),“保卫和平”是由郭沫若题写的。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高大的古柏,园中可以看到不少,多是明代所栽。其中有7株挺拔参天,要三、四人方能合抱。形态各异的古柏相传为辽时种植,迄今已逾千年。还有一株槐树与柏树相抱而生。称“槐柏合抱”,至今仍枝繁叶茂,蔚为奇观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1993年底时,孙中山先生铜像被隆重地矗立在公园门口。中山先生半身铜像连同青黑的花岗岩基座,高约3 米。他神情庄重,目光深邃,令人肃然起敬。铜像是由中国著名雕刻家曾竹韶教授雕塑,由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赠送。铜像揭幕典礼那天,加拿大政府代表、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及公园管理委员会负责人等出席了仪式,并分别致词:孙中山的名字与中华民族同在;中山先生的铜像与温哥华的华人们的同在;中山先生的思想与世界和平与进步同在。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夏天来这里看紫藤应该不错。这些紫藤的藤条把柏树给缠绕起来,柏树死了,成为紫藤依附攀援的支架。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藤萝架,冬天就显得很萧条了。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古柏真高大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奇形怪状的。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甬道两边都是古柏。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彩绘长廊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在唐花坞以西,著名的“兰亭碑亭”与“兰亭八柱”,原为圆明园四十景之一,是19l7年迁来的。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立在中间的石碑上刻有“兰亭修禊曲水流觞图”和乾隆帝所写的有关“兰亭”的诗作,八根石柱上分别刻着历代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帖,是珍贵的石刻文物。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唐花坞始建于一九一五年,一九三六年就原址重建。“唐”本作煻,为用火烘焙之意。“坞”指水边建筑。唐花坞即为邻水的花卉温室。重建后的唐花坞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琉璃瓦檐,顶。平面为燕翅形,当中部分做成重檐八方亭形式。整个建筑古朴庄重典雅。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室内如春天一般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唐花坞是公园一年四季陈列各种名贵花卉,举办专题花展的地方。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唐花坞对面水榭景区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由水榭向西侧是一座用山石堆就的小丘陵,小山东面山脚下有六角亭一座,单檐攒尖,水泥地面,柏木为柱,紧邻山腰朝阳的山坳处,坐西朝东,取名为“迎晖亭”。沿石阶而下一座青石桥与小岛相连,此桥取名为“听雨桥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唐花坞南面的区域为水榭景区。水榭建于1916年夏秋间,在唐花坞前一片荷塘南岸建北厅3间,东、西厅各建3间,环厅内外建游廊,均为砖木结构,卷棚筒瓦屋面。南面建垂花门1座,左右筑花墙,独成一庭院。北厅地基一半座于水中,有地下室2间,北半部环厅游廊以水泥柱墩支架于水面之上,为三合院式水榭。1928年春,将南面垂花门及花墙拆除,增建南厅5间,歇山式灰瓦顶,砖木结构,内外走廊,四面厅房与廊连接,扩建工程于1928年10月竣工,建筑面积818.7平方米。外廊南面沿廊柱设坐凳,东、西、北三面沿外廊柱设靠栏坐凳。原公园董事恽宝惠曾手书“水榭”匾额,现已摘除。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长廊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彩绘很新,莫非是才粉饰的?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手机自拍留个纪念。
冬日里的中山公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元夕夜拍烟花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