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处秋色3:登高望远
标签:
八大处秋色登高望远六处七处摄影红叶 |
分类: 旅行散记 |
在龙泉茶社品了茶,大家继续向六处进发。越往上走,似乎风景也越好看了。登高远眺,游目骋怀,自然景观与高楼大厦尽收眼底。
路边的黄栌树叶红色变浅了。
六处香界寺位于平坡山,是现今八大处面积最大的一座寺庙。始建于唐乾元年间(758-760年),名为“平坡大觉寺”,明朝名为“大圆通寺”,清康熙年间名为“圣感寺”,清乾隆年间改为现名。香界寺坐北朝南,依山取势,气势雄伟壮观,是历代帝王游山驻跸之所。寺分左、中、右三路,共五进院落。中路行进,山门殿上方悬一石额,上镌“敕建香界寺”,二进院落内古松虬枝盘旋,张牙舞爪,故称“龙松”。另有钟鼓二楼分列左右。后为天王殿,面阔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契比和尚(大肚弥勒佛)和韦驮。拾阶而上有正殿五间,名圆雄宝殿,殿前有石碑两通。其中左碑碑阳刻有“大悲菩萨自使真像”,相传为康熙年间重修寺庙时出土的唐代古碑。碑阴刻有"敬佛"二字,大如洪斗,为康熙御笔。四进院落格局与三进相仿,正殿为大雄宝殿,供三世佛与十八罗汉。五进院落为藏经楼。左路为一别院,仅精舍三间。右路为“行宫院”,为乾隆帝避暑的行宫,院内置景颇佳。
屋檐上的枯草。


七叶树

天王殿,面阔三间,内供四大天王,契比和尚(大肚弥勒佛)和韦驮

在去香界寺的路上有一处冰川漂砾,形成与距今100万-200万年。1962年地质学家李四光发现这处冰川漂砾,鉴定为第四纪冰川漂砾,并题字留念,1964年建亭保护。
登高眺望北京城
去七处的路上,看到两个以色列的小朋友,非常可爱。



七处宝珠洞
宝珠洞位于平坡山顶,创建了清乾隆四十六年(1780年)。寺前有一座木结构牌楼,匾额内外分镌“坚固林”和
“欢喜地”,为乾隆皇帝御笔。过牌楼前行,路旁一天然巨石,石上约略可见行书《宝珠洞诗》,落款处镌有乾隆御玺印迹。宝珠洞临崖而建大殿两层,其中"眺望轩"观音殿连同左右配房形成一层院落。观音殿后有一石洞,宽广约四米,洞内砾石如宝珠黑白杂陈,晶莹闪烁,固此该洞以"宝珠"命名。相传康熙年间有一海岫禅师在此梵修,多次受到皇帝召见。据记他能诵经驱鬼,故又得名"鬼王菩萨"。洞内原有他的肉身贴金法像,早经毁坏,现为汉白玉石雕像。宝珠洞项上为阿弥陀佛殿。原有额曰"舍轮妙果"右边横额曰"云卧天窥",皆为乾隆御笔。七处是远眺京城美景,观赏日出的极佳处,故有“京西小泰山”之誉。
时来运转的水车

下山我们兵分两路,一部分人从滑道下去,一部分人坐缆车。

我是坐缆车下山的,在缆车上可以看到山景,虽然已经是暮秋了,但是红叶还是很漂亮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