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湿地寻幽[2]洪园余韵

标签:
西溪湿地寻幽洪园余韵旅游 |
分类: 旅行散记 |
“洪园余韵”是西溪“三堤十景”之一,是一个以园林为背景,包括了洪氏宗祠、钱塘望族、洪园、清平山堂、洪昇纪念馆以及在洪氏家族影响下形成的民俗文化展示等人文景观为主要内容的景点。我们下了游船,首先游览参观的就是洪氏宗祠。
宗祠是祖先崇拜的仪典性场所,是一个家族祖居地的标志性建筑,更是家族文化延续和家族成员凝聚团结的象征,在家族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复原的洪氏宗祠占地面积1201平方米,格局为传统的三进两院式,包括大门门屋、享堂、寝殿等部分组成。通过复原的宗祠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明末清初洪氏祠堂的基本面貌和洪氏家族文化的概况。
据说,过去只有家族内出了一位举人或进士,族人才会在宗祠大门前立一对桅杆,桅杆上装“魁星斗”。起到向外人彰显,对族人起鼓励教育的目的和作用。桅杆由旗杆石固定,旗杆石又叫功名石。洪氏宗祠门前立有五对桅杆。所以洪家被称为“钱塘望族”。
穿过门屋我们来到了宗祠的第一进,正面看到的就是享堂,在享堂前当年有两株百年金桂。桂树是深受国人欢迎的园艺佳木,在宗祠中主要是祈愿子孙后代能够“蟾宫折桂”、“富贵吉祥”。
享堂,又叫拜殿。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这里正中悬挂有宋高宗赞誉洪皓的“忠贯日月”和“三瑞堂”的匾额,享堂正中上悬三个大字,“三瑞堂”为洪氏家族堂号,取意荷花、桃花、竹子三瑞连理。樘板上悬挂杭州洪氏的始迁祖洪皓、迁居西溪的洪有恒以及对西溪影响最大的人物洪钟的画像。
余秋雨先生曾为这里书写的“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明纪祖孙太保五尚书”楹联,可见洪氏家族曾经是朝廷的重臣,在政治上具有显赫地位。
洪皓(1088—1155)字光弼,宋饶州(今江西鄱阳)人。政和五年(1115)进士。建炎三年(1129),出使金国,被扣留达15年之久,备尝艰苦,人称“宋之苏武”,后封魏国忠宣公,赐第钱塘西湖葛岭,赐田西溪,是钱塘洪氏的“始迁祖”。
洪钟(1443-1523),字宣之,号两峰居士。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安抚史、按察使、左都御史、刑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被誉为“一代重臣,国之长城”。晚年在五常洪家埭建洪园,并教授乡邻习武强身,创制十八般武艺,对五常民俗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这个场景再现了洪钟的母亲送他去读书的情景,洪钟的母亲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
洪氏家族世代喜好藏书、刻书,代有大家出现。洪氏家族藏书活动始于始祖洪皓,至明代洪钟时发扬光大,到洪楩时藏书最为丰富,并在故居西溪建立了藏书楼,名为“三瑞堂”。洪钟曾孙瞻祖及玄孙吉臣、吉辉、吉符皆继承先世藏书,成就了有名于时的“五世藏书”。这不仅在杭州,而且在全国也是少有的。
《西溪百咏·白荡滩》云:“南北分流共急湍,白蘋红蓼满汀寒。渔舟载月横斜苇,酒舫寻春大小滩。入夏荷花香拂水,经秋枫叶锦飞扬。溪游村乐弹丸地,莫作西湖十里看”。
萝荫书屋,耕读其人,诗礼传家,置身自然绝色中,人在经卷深处。有诗人吟:“一溪香雪长携屐,满院萝荫正读书”。
戏曲长廊
《长生殿》与《桃花扇》并举,洪昇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曲坛双星。以碑刻展现《长生殿》,寓千古不朽之意,戏曲长廊,浓缩人生精华。
蕉园诗社是清代杭州的女诗人组织。其主要人物有顾之琼、林以宁、钱凤纶、钱凤婉、柴静仪、徐灿、黄惠(洪昇的妻子)等。这些女诗人极具艺术才情,对艺术和现实生活十分敏感,写出大量具有真实生活感受的诗词作品。她们冲破社会规范,定期雅集,交流思想与艺术,既构建了个人丰富的艺术人生,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至今流传着一段段佳话。
有滴翠芭蕉,有悠扬古筝,有江南才女群聚而歌赋。女性诗社,蕉园诗社开先河,诗意人生,西溪湿地绽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