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到的美国教育

标签:
我听到的美国教育教育 |
分类: 教育随想 |
周末带儿子去看眼睛,等候的时候遇到一个家长,随便聊起来孩子的教育问题。他告诉我们说他有两个孩子,一个男孩在美国上高中,另一个女孩在长春上小学。
我问他女儿平时有没有上业余班。
他说只是上了一个网球班和英文班,其他都不学了。我正猜测他怎么不给孩子报其他班时,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疑问,就主动解释说:从我儿子这一年去美国读书,我深深地意识到,学那些奥数什么的班没有太大用。去了那边都没有用。基础的课程学好就可以了。我觉得儿子去美国这一年变化实在很大。好像从性格,不,应该是从心态来看,转变很多。
我问:都有什么变化呢?
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感觉他的心态变得平和了,过去在国内,他脾气很不好,我们做家长的得看着他的脸色行事。学习压力又大,我们怕惹他不高兴,影响学习。可是到美国之后,他完全改变了,很阳光,很有爱心。
“那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发生如此的改变呢?”
“我觉得是环境的变化,他们在学校的学习是自主选择,就是喜欢上什么课可以选择,修学分,就是同一门课,也按照自己的水平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级别去上课。比如历史课吧,他可以选择学高一的级别,也可以选择学大一的级别,大概会分四个档次同时开历史课,他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程度来选修。”
我感慨地说:“那真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了,这才是真正适合学生的教育。”
那个爸爸又说:“美国的学校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老师,他们都非常热心,是真心地去帮你解决问题。我的孩子刚去的时候,要办各种手续,什么事情都不熟悉,人家都努力地在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不像在国内办手续,还要看人家的脸色,求人家帮忙,通常还是公事公办,爱答不理的。老师不管学生学的怎样都是鼓励和肯定。比如有一次,我儿子上雕塑课做了一个被宰杀的猪,身上还流着血。老师看后肯定了他的创意,表扬了他。不过事后,过了一段时间吧,老师跟孩子说,你的那个作品其实有些血腥。我想事后老师跟孩子再说,可能效果比当时直接表示反感或者否定要好得多。”
我点点头:是啊,我们的老师有时候会主观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无法接受。
他继续介绍说:过去我儿子老说学校不好,老师不好,对学校充满了敌意。现在从来不说美国学校不好。他们每天最后一节都是体育课,学校会根据条件开设几种不同的课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选择今天去上游泳课,还是篮球,或者网球等等,孩子喜欢上什么就上什么,这样每天都得到锻炼。
我听后觉得美国体育课能让孩子自己选择运动的种类,这样的选择非常好,在国内的体育课都是老师安排好的内容,每个孩子喜欢的运动不同,天天按照老师的要求来上体育课,不能发挥孩子个人的体育特长,孩子感觉是被动地接受锻炼当然就不喜欢了,特别是如果有自己很不擅长的体育活动,就更不愿意去上,长此以往还会对体育运动产生反感。
那个家长还说:现在我的儿子变得特别有爱心,这个暑假他的妈妈和妹妹去美国看他,他特意给他们做了两个菜,一个是麻婆豆腐,一个是宫保鸡丁。还在网上热心地给妈妈查出去游览的路线和介绍。过去都是我们帮助他,他从来都想不到关心别人,这个变化让我们感觉特别好。过去在国内,他一出门总是把MP3的耳机往耳朵里面一插,谁的话也懒得听,一副玩世不恭的态度。现在变得很随和,心态平和。这可真是环境改变人啊。在美国学校上学教材都是用学校的,孩子们对学校的书都非常爱惜,从来不在上面乱涂乱画。如果要写就用一个其他的本作记录。美国的书其实是很贵的,社区有图书馆,图书馆外有很大的停车场,人们一般都开车去图书馆借阅,每到周末很多家庭会到社区图书馆去阅览,然后报着一大摞图书回家阅读。我觉得这个习惯很好。不像国内买了很多书回去都没有地方放,很多专业的书其实放几年就过时了,完全没有必要买回来放着,最后都成了一堆废品。
听着他滔滔不绝地介绍,我想他从儿子的变化,体会到不少国外教育的优越性来,从孩子的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教育方式确实是顺应孩子成长的,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没有压力,没有负担,才可能乐学。而国内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就给孩子和家长带来无限的压力,要接受优质的教育,就得上补习班,要想升入重点中学、大学就得不停地学习,业余时间全部都得报班。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使得择优和择校成为压在学生肩膀、家长心头的重负。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压力能让孩子有健康的身心和平和的心态吗?孩子没有时间去体会身边的人对他的关怀,没有心思去理解别人更谈不上体贴别人,学业的竞争和压力让孩子的心态都变得扭曲,这样的人成长起来会是怎样的呢?
听了这个家长的诉说,我有点动摇了之前的想法,过去有朋友推荐让我送孩子出国学习,说越早越好,我总点担心有点舍不得,现在有不少朋友说他们的孩子在国外读书的种种变化和好处,我倒是要好好考虑是否早一点让孩子走出去,或许对他的成长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