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诗画江南乌镇浙江游记月光游记 |
分类: 旅行散记 |
技湛艺精蓝花秀,风雅书香人倍出
在火车上就听别人介绍蓝印花布独特的制作过程,所以是满怀着好奇走进染布的作坊。店里柜台后陈列着许多用蓝印花布制成的蓝花镀兜、蓝花套裙、蓝花头巾、蓝花提包、蓝花伞、蓝花扇……令人好生喜欢。穿过店堂,只见作坊前宽阔的晒场上搭着六七米高的木架,木架上垂挂着已经染好的蓝印花布,约有几十米长。微风吹过,蓝印花布纷纷扬起,如即将启锭远航的船儿鼓起的风帆一般,好有气势啊!引得女孩子倘佯其间,摆上各种妩媚婀娜姿态拍下一帧帧照片。
蓝印兰花布是如何染制而成的?走进作坊,看到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婶,身系兰花布围裙,正在给粗土布上印花。原来印制的原料是以石灰粉和豆粉为防染浆。在粗土布上覆盖上一个暗红色的、刻有镂花的塑胶版,用小铲子把浆放在上面后,刮浆漏印,就可以把图案印在粗土布上,再送去染房染色,蓝印花布,是采用植物染料——蓝草。据查这蓝草即靛蓝草,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中和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染好的布被人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挑起,要挂在两层楼高的木架子上,一定需要高超的技艺呢。
在火车上就听别人介绍蓝印花布独特的制作过程,所以是满怀着好奇走进染布的作坊。店里柜台后陈列着许多用蓝印花布制成的蓝花镀兜、蓝花套裙、蓝花头巾、蓝花提包、蓝花伞、蓝花扇……令人好生喜欢。穿过店堂,只见作坊前宽阔的晒场上搭着六七米高的木架,木架上垂挂着已经染好的蓝印花布,约有几十米长。微风吹过,蓝印花布纷纷扬起,如即将启锭远航的船儿鼓起的风帆一般,好有气势啊!引得女孩子倘佯其间,摆上各种妩媚婀娜姿态拍下一帧帧照片。
蓝印兰花布是如何染制而成的?走进作坊,看到一个五十岁上下的大婶,身系兰花布围裙,正在给粗土布上印花。原来印制的原料是以石灰粉和豆粉为防染浆。在粗土布上覆盖上一个暗红色的、刻有镂花的塑胶版,用小铲子把浆放在上面后,刮浆漏印,就可以把图案印在粗土布上,再送去染房染色,蓝印花布,是采用植物染料——蓝草。据查这蓝草即靛蓝草,春播秋收,叶子浸放在石潭中,几天后去掉腐枝,放入石灰或海蛤粉,使之中和沉淀。沉淀后的染料似土状,俗称“土靛”。染好的布被人用一根长长的竹竿挑起,要挂在两层楼高的木架子上,一定需要高超的技艺呢。

染房的对面是纺线织布榨棉花的作坊,我们向在屋子里表演的老大妈请求,想亲手尝试一下这诸多工序的操作。朋友不停地拍照,又让我们过回明星瘾。
走在传统的民居区里,仿佛进入历史隧道,观赏着大多的是清代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依旧是青石板铺路,两边的店铺和住家的门面墙都是用一条条黑色的木板拼成。有的保留相当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十分精湛、雅致。老宅的门前经常看到有老人坐在竹椅子上,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留着岁月的雕痕,似乎看透了世事沧桑,早已荣辱不惊了。他们就是那样静静地坐着,漠然看着过往的游人,成了小镇独特的风景。我很想拍摄一些照片,但老人们却并不希望成为别人的风景,当他们发现镜头对准自己的时候,并不抗议,只是悄然地背过身子,躲开世俗的惊扰。

抬头看到林家铺子的匾额,我才知道这里原来是拍摄那部电影的地方,也是小说所描写的场景。这铺子正好与矛盾先生的故居遥相对应,让人很快就联想到乌镇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由宋至清,曾经有161名举人出自这里,其中还有进士64人。走进那幢颇富特色的矛盾故居,我感觉的确有大户人家的风范,据说这600多平方米庭院是沈先生用长篇小说《子夜》的稿酬建造的。

粉墙乌瓦柳丝碧,橹动河琴古韵幽
街旁小店的炉子上一大笼热气腾腾的粉蒸肉飘着浓香,让我们顿时感觉垂涎。买来一个剥开粽叶,尝到糯米和肉的味道,好香!不愧是当地著名的小吃。
锅巴可以冲来喝,新鲜吧?我们也有同样的感觉,所以一定要尝尝滋味到底如何。啊,黑芝麻、青蚕豆、红萝卜丝,雪白的锅巴,被滚开的水一冲,色彩格外好看,盛一勺放在嘴里,好香!

最特别的还要算临近码头的一家小店,那爽口的青梅汁。因为在我们游览的行程中,一直以朋友带来的“梦里水乡”这本书为导引,里面不仅翔实地介绍了游览的路线指南、趣闻,还有精美的照片供人参考。其中就提到了一元一杯的青梅汁。在街上问了不少小店都不知道有这样的饮品,本以为没有希望了,却终于发现了那家卖青梅干和玫瑰圃的小店,主人殷勤让我们品尝青梅,又热情地给我们每人冲了一杯青梅汁,喝下一口,大家异口同声地赞叹到:“味道的确很不错啊!”那酸酸甜甜的味道,令人回味无穷,难怪书的作者说喝了之后会找到初恋的滋味呢!
在码头我们租上一条小船,准备在水中继续感受古镇在水中的绰约风姿。终于坐进水乡的乌棚船了,我们都激动不已。摇橹的师傅身材很魁梧,他娴熟的把小船划出了码头,沿着河道前行。拂面的清风让我们体验着乌镇缕缕的柔情,临河而居的人家,晨起水边梳洗,夜枕波声入眠。从每家阳台上养着的数盆花草,可以猜想这里的人们很注重修养身心。

河岸边的茶馆有很多家,是这里的人们最常去的地方,据说最多时可达60多家。每天清晨,是茶馆最热闹的时候,大小茶馆人头济济。现在是周末,我们从河边茶馆的窗口看去,不少游人也在品茶,因为今日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决定明天到西塘再去好好喝喝茶。
船穿过石桥继续向前行进,我忽然就想起几副有关乌镇桥的对联::“水隔一溪依依人影,塘开三里济济行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