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世界比较简单,人可以简单的分成两类:好人和坏人。父母说,要做好人,这是通过对坏人的鄙视完成的教育。学习了心理学,好人这个词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好人基本上成了压抑自己情绪,讨好他人的代名词。在心理咨询师的眼里,好人才容易有心理问题。而坏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要自己想得通,倒不会留下什么纠结。好人往往在自己想要的和别人想要的之间取舍不定,形成趋避冲突,由于暂时还不具备统一自己和他人利益、短期和长期利益的智慧,所以要受苦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的道德困境。心理问题不找这些人,又能找谁呢?从这个角度说,有心理问题是一种高尚的表现,或至少说明,此人是处在试图高尚的过程中。
这里姑且不论好人的是与非,先来看看我们所认为的好是否是真的好。有些人的好,是一种交换。通过施惠换取他人现在或未来的恩惠,这基本可以看做是物物交换的原始商业行为。有些人的好,是一种人格需要。他需要通过打造好人的形象来确定自我价值,在这之下是他其他价值的相对匮乏。当然,这样的人对社会还是多多益善的,也算能利人利己。有些人的好,是一种自以为是。为工作、为家庭、为孩子,做了一些自认为好的事情,那些事情,既不是他人真正的需要,也无关他人真正的成长。这基本就是一场自娱自乐自high的戏,自己演自己看自己流泪,因为其他人都无动于衷,不知感激。有些人的好,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需要。他需要压抑自己无能和坏的部分,而把这部分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去。那些总是正确,总在教训他人的人,多是这样一种“好”人。
现在很多人做慈善、做公益,把好人做得更广泛,既帮助了别人,也满足了自己的内在需要,这是好事。但我们必须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真正的慈悲。执着于自我,被自己贪欲掌控的人,是无法理解别人的。当然,他可以做很多好的事情,但他的内心,并没有和他实施善行的对象发生过真正的联系。只有当他放下了自己的漏洞和伤痛,超越于小我之上,才有可能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体会其身心的痛苦,并产生真正的同情。出于这种同情而去做的事情,才是真正的慈悲。所以一个人是否是好人,一件事是否是好事,完全不能用外在标准去衡量,而是要根据他的心去判断。有一颗清净心的人,由于无我,便能理解他人。理解之上才能洞察别人真正的需要,才谈得上真的利益他人,这时真正的善良和仁慈就诞生了。而能到达这个状态之前,如果有人说他做的某事是为了你好,你大可笑笑,谢过他便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