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年前芝加哥是什么?
(2020-08-19 16:45:55)
标签:
历史文化地理 |
分类: 书评 |
300年前芝加哥是什么?
住在城里的读书人,都想给自己的城市写部历史。我们常见的城市史都是这样,公元多少多少年,这里开始出现了人类生活的痕迹,多少多少年这里出了个皇帝,造了宫殿,又是多少多少年,这里被谁夺走……
美国人威廉·克罗龙,给美国第三大城市芝加哥写了一部历史,名字叫《自然的大都市:芝加哥大西部》,因为有网友说,他当初看的是这部书的英文版,觉得每一个字都那么过瘾,我心一动就买下了这部书的中文版。
与中国的城市相比,芝加哥的历史可真不算长。直至300多年前,芝加哥还是大草原,那里挨着五大湖,河流发达,再不远就是莽莽苍苍的大森林,印第安人在这里生活,他们靠猎取野牛为生,这里的野牛多得数不过来。
最早来这里的白人移民是皮草公司的人,做皮毛生意,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主演的《荒野猎人》,讲的就是这个背景下的故事。1833年,印第安人最终与美国政府签订了出让土地的协定,从此,越来越多的白人移民来到这里,地产商和投机者是第一批人,他们来了先买地。芝加哥的街道开始了向两边伸展。城市开始有了雏形。
芝加哥紧靠河湖,是水利通航的一个枢纽点,不久就成为粮食的集散地,农民都把粮食运到这里,然后再转运卖到东部和南部。运河被修通了,接着出现了铁路。到了1869年,芝加哥通过铁路已经可以直达太平洋了。芝加哥成为富裕的东部和正在开发的西部之间的转换枢纽,或者说,是美国最为重要的东西部结合点。
大批的移民来西部,草原变成了农田。农民用手里的粮食换取生活日用品,由于铁路的出现,最方便交易的地方就是芝加哥。一开始都是现货交易,后来随着电报的开通,最终为了方便和规避风险出现了粮食的期货市场,芝加哥的金融业也开始发达起来。
第二种进入芝加哥城市市场的大宗商品是木材。美国莽莽的北方森林,最多的树木是五针松。伐木者砍下来再往外运输,最初主要靠河流,漂流到芝加哥再转运出去。这种方法季节性很强,每年冬天木材公司因冰冻无法运输,手里没有现金的时候,就需要去借贷,所以信贷业务也发展起来。
19世纪的芝加哥,同样也是大型的肉类市场。这里的野牛本来多得不计其数,但很快,到19世纪70年代,基本被人杀光了,现在人们食用的牛肉,是在牧场里养出来的肉牛。而用冰块来保鲜肉类技术的出现,使得肉类的销售出现了革命性突破,建立起通往全国的四通八达的冷库和销售网。
就这样通过铁路网,芝加哥成为辐射全国的商业中心,也是信贷中心,然后又发展为制造业中心。
就这样,以不到300年的时间,草原变成牧场,森林变成农田,一个人口超百万的美国第三大城市在地球上出现,威廉·克罗龙在这里所说的是,人类怎样改变了地球上的原有面貌。芝加哥的历史,蕴含着美国西部的开发史,资本与物流的相互作用史,白人对印第安人的驱逐史,也蕴含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史。
想一下,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数百上千年前,是森林,是草原还是荒原呢?谁是这的主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