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08日
(2012-12-08 17:00:49)这里是看到一篇网友对《一九四二》的质疑之声的一些考证研究。转贴如下。历史真相都是越辨越明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3a2b5301016y7s.html
关于大公报、河南灾荒和新闻检查的几点补充
承网友 @凯风1989
兄相告,腾讯网-历史频道又出了一个专题:戳破《1942》里的伪历史http://view.news.qq.com/zt2012/1943wls/index.htm?pgv_ref=aio。凯风兄又以笔者素来对大公报有些研究,故提出大公报因何停刊,以及当年的灾荒报道如何等问题,并以此相询。实则笔者对相关情况亦不太熟悉和了解,故浏览腾讯专题,确有所获;惟据平素所见,亦赞同凯风兄的判断,这个专题的一些结论下得太仓促,未免有些纠偏太过。
比如专题引王世杰1943年2月4日的日记:“《大公报》因指摘限制物价之失败,受停刊三日之处分”。按王氏1942年12月7日刚从中宣部长之任上辞职。专题因此称,“以他的身份,自然知道《大公报》被停刊的真实原因。换言之,报导灾荒并不犯禁,但指责政府限价不力则惹怒了当局”。
实情到底如何呢?可能未必如此。据军委会新闻检查局1943年度的工作报告,重庆大公报停刊,是因“该报违检刊载看重庆念中原一项社评,暴露政府救灾弱点,并抨击政府限价政策,经奉令予以停刊三日处分”。
这里面几个关键:一是违检刊载社评;二是暴露救灾弱点;三是抨击限价政策。
关于后两条,其实也可以从新闻检查局同一报告中关于检扣事项中得到印证。其二三条分别为:“2.各报对限价实施情形及物价变动之报道以不妨碍限价推行及刺激物价为准,其有建设性之评论文字可酌放行,但徒恃消极指摘者应予检扣。3,各报报道灾情文字不得过分渲染,尤不得恶意暴露政府救灾弱点,至募款赈济一类消息,应予放行”
所以对大公报停刊的情况,王世杰了解的信息亦未必准确,其日记自难轻易采信,须与相关史料印证方可。
同样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河南本地报纸确有因刊载灾荒消息或者转载大公报社评而受追缴报纸乃至停刊处分者。如河南省政府机关报《河南民报》因编辑转载了大公报的那篇社评,被勒令追回当天报纸,不准发行。洛阳《行都日报》因抗命摘要转载了该文,被新闻检查处勒令停刊三天。有些县市报纸透露了灾荒中“人吃人”的消息,河南省党部训令各县市党部,令饬各地报社严予禁载,并切实按期审查。
另有资料称,河南新闻检查处不顾地方上的反对,严禁报道灾情实况。洛阳《中原日报》《行都日报》因为透露了具体灾情,被指责为登载“过于渲染灾情之文字,并诋毁政府救灾不力,影响政府威信”,均受到停刊三日的处分。
可补充的是大公报的那篇社评,洛阳《行都日报》和《中原日报》都想转载。《中原日报》将这则剪报混入一卷副刊剪报的稿件里,逃过了检查员的眼睛。《行都日报》送检的这篇社论则被扣留。第二天,《中原日报》登出了《大公报》的社论(摘要),《行都日报》见状不再送检,径行转载了这篇社论,结果,遭到河南省新闻检查所勒令停刊三天的处分。
《温故》是文艺,《一九四二》是影视,“伪”者确实很多,也需要辟。但不管这样,在搜集到更多史料并对之进行仔细考辩之前,还得谨慎使用,下结论更须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