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是个你冲不出的怪圈?

(2009-07-19 16:39:09)
标签:

教育

留学

怪圈

分数

高考

美国

分类: 随笔

那是个你冲不出的怪圈?

 

孩子没上小学时,你相信你能绕过教育制度的那些弊病,决不把孩子培养成高分低能的怪胎,但是最后你发现,只要你还生活在这里,所有这些你都绕不过去。

 

 

高考终于结束,录取的第一阶段也已经结束,儿子接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朋友们都说,这下你可以松口气了吧,你儿子可以玩一个史上最轻松的暑假了吧?

那都是没有养孩子的人的想法。经历过这一圈折腾,我相信,就是考上了什么状元之类的学生家长,都不会感到轻松。高考就是一场残酷的搏斗,对所有的学生和家长都是如此。

儿子上的是一所重点中学,我去开家长会的时候,常常会碰到那些学习尖子们的家长。在一般人看来,一模考试能上630,海淀区排名能进300名,羡慕还羡慕不过来,不知他们还整天围着班主任愁眉苦脸地干啥。像我这样的才真该着急——儿子的成绩,在班里倒数第几名,好的时候可以达到中等,但下一次又是倒数第几名。你不知道他为什么不稳定,更不知道他下一次会赶上是好状态还是坏状态。

但像我这样的也大有人羡慕,怎么着孩子也在一个重点中学。记得刚刚经过中考,孩子进了这所学校时,周围的人都说,你就不用再着急了,孩子大学没问题了!有一种说法,孩子的中考比高考还难,还重要。其实进了学校你就明白了,高考就是高考,该怎么残酷就怎么残酷。每个学期都在排名,你看到,他先是最后几名,又变成班里的中等,又变成最后几名,几个学期末的排名下来,像是过山车,每次他的成绩掉下来了,那就是家里的灾难日,气氛变得异常紧张,记得第一次,我与儿子发生冲突,他气得不吃中午饭,我那时也正赶上父母病重,觉得像是在末日。

有一件事,到今天我不知道自己做得对不对。当初中考时,儿子的成绩可以进区里排第一的高中,但我坚持让他进排第二的学校,理由是,排第二的学校更讲究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不那么死扣分数。作业不那么多,强调让学生自我安排。我觉得中国学生的高分低能是人所共知的,为什么不进一个重视这方面能力的学校?况且排第二,也仍是好学校,差不到哪里去。但是,到了高考时,这个成绩就显出来了,我们认识的一个孩子,当初没有我儿子中考成绩好,他进了这所排第一的学校,结果高考的成绩是648,而我儿子,只考了586。你不能不承认,如何提高分数,已经被这些学校提炼成了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提高分数确实需要如同黄冈中学那样魔鬼般地训练,但也还有它的特有方法。

我听说,中国人考试之厉害,比如考GRE,可以考到700多分,而我的一个侄女,从小生活在美国,也只能考到600多分。当时侄女的父母怪她没考好,这女孩说道,你知道土生土长的美国孩子一般考多少分?只考500多。中国孩子都成了考试机器了,也难怪美国的学校看了这成绩单都不相信。而且这些考了700分的孩子来到美国,仍然是头几个月在课堂上听不懂,没法上课。

有人说,现在不是北京的高考录取率已经达到百分之七十,怎么还那么紧张?问题是,现在孩子们的目标不是仅仅上大学,要上一本的(本科第一批录取),要上重点大学,如果进了重点学校,那就是要上北大清华。上了北京理工大学都算败了。如果你的孩子进入了高中,又想上北大清华,或是至少要上一本,那你就得经历这些:班里的小排名,年级里的中排名,整个海淀区的大排名。到了区里,你差了别人一分,排名就掉下几十名。学生怎么能不看中分数,怎么能不一分一分地锱铢必较?有时候看到临考试前,儿子在那里疯狂地复习成语。几百上千条成语,有些之生僻连我这个当编辑的人也没见过,都要一一能解释,会用。我觉得这简直是件不可能的事,而且也没必要。考完试我问他,那天晚上的成语复习有用吗,提高了几分?他说一分也没考到。但是高考复习就是这么回事,花一年的时间,把那么多边边角角里的“知识点”都要扫到,也许你努力上百小时,只能提高一两分。你没扫到,那么如果考试碰上了这题,丢十分丢二十分就是这么丢。

谁都知道,唯分数论英雄是件很荒谬的事,但现实中你不得不这么做。因为,如果高考不以分数为唯一的标准,再搞别的标准,就更不公平了。儿子在中考时,曾获得5分的三好学生加分,他对我说,其实真不公平,因为即使没这5分,他也能进这所重点中学,但是这5分给别人,就会有大用,往往就是这样,越是优秀的学生,他获得加分的机会就越多,这不是也更不公平吗?这回高考揭露出重庆的“民族生”加分的事件,那是这种分数取人的极端表现,这里先就不说了。

在高考分数出来以后,我们全家人都陷入焦虑之中。报考的学校,当然已经不是清华北大了,但是即使是降了一级,各种不利消息仍然时有传来:先说去年报这所学校的高分考生少,所以只要超过北京一本线三四十分就没问题,想想儿子超过了80多分,应该是可以放心的,但是又有消息传来,今年报这所学校的全是高分考生,恐怕要超过一本线80分才可以进去,这样儿子就悬了。这时候要不要找人?找什么人才管用?会不会因为找人反而坏了事?无数的考虑和猜测伴随着焦虑,眼看着录取日期一天天临近。

这个报志愿,我觉得就像是赌博,或者像是在炒股。你要了解学校的水平,估计自己的实力,还要估计自己的临场状态,还要猜测别人怎么想,如果大家都想到一块了,肯定坏事。一分之差成千古恨,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还说那个考了646的孩子,报了清华,但是第一次消息出来时,说清华的提挡线是650多,那就是说,他的档案只能进第二志愿了,那是什么差别?他将和比他分数低100分的同学们进一所学校上课了。我可以想象他的家长当时有多绝望。尽管考了640多分,还要陷入绝望,你能明白这里是怎么回事吗?

还好,前一周吧,消息又传来了,清华扩招了,分数降到646,他终于进了清华。这个时候,一分之差,就是“生死之别”。你难道能不重视分数吗?你还能气壮如牛地说,我只重视能力,不在乎分数?

我的朋友,儿子今年两岁。她说,要找一个好的幼儿园给他,发现每月的费用要2000多。这刚是个开始,以后,就是小学,中学,高中……每一步都是来回的选择、算计、运作、焦虑,然后,应该是一多半人都觉得不如意。你的孩子两岁的时候,你可能想象着他将来前程远大,那是无量的前途,为他花费多少都愿意。现在我看到幼儿园和小学校门口那云集的接孩子的家长们,心想,到了高考时,这些孩子们实际会落个什么结果呢?

到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回想,那些来到我们单位里实习的重点大学的学生们,北大的,清华的,复旦的,人大的……他们都是高材生啊,都是在这种高考的残酷竞争中从人尖里冲杀出来的啊。他们的水平如何?客观地说,差别很大。他们对处理材料,写论文一类的事情都很在行,他们对于处理社会关系,判断社会现象,实际的处理能力,差别天壤。虽然他们的功课一定都很好,他们去考GRE,托福,雅思,都是好手。如果按我们实际用人的标准,大概十个里可以有一个能培养。真正的记者好手,好多都不是新闻院校培养出的,甚至都不是念文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小五之南台
后一篇:体验上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