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鼓乐简介(雷达撰稿)
标签:
西安鼓乐雷达 |
分类: 特约《文友交流--名家专栏》 |
西安鼓乐简介
西安鼓乐,是从我国隋唐时代一直流传于我国西安城区及沿终南山一带的一个具有中国古典音乐传统的民间大型器乐乐种。
西安鼓乐,俗称细乐、乐器。1953年,因在收集整理工作中学术命名之需,经音乐史学家李石根、杨荫浏和西安都城隍庙主持、著名“乐器”演奏艺人安来绪等商讨,定名为“西安鼓乐”。
其所以这样命名,是由于原称的细乐、乐器是所有陕西民间器乐的统称,不能表明这一乐种的个性特征,故依据“鼓”在此乐种中的领奏作用和它只流行于西安一带地域的缘故。
西安鼓乐中,有六种鼓。即:座鼓、战鼓、乐鼓、独鼓、高把鼓、单面鼓。鼓在演奏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它起着引导、指挥全乐队的重要作用。这种以六种鼓同时展现的演奏形式,在我国同类器乐演奏中,是绝无仅有的,它不仅显示了这一乐种的古老,而且显示了这一乐种独特的个性特色。
在李石根、樊昭明、何钧等学者从1951年起始的数十年的整理研究中,共采访了八个乐社的200多名艺人,收集西安鼓乐各类艺人手抄鼓乐乐谱抄本100多册,曲目(牌)1220多首(套),录音40多小时,基本理清了西安鼓乐的渊源、乐社、艺人、乐器、读谱、演奏、配器、念词、曲式结构、调式、演奏流派以及有关历史、民俗等状况。2009年9月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李石根先生所著的五卷本、近四百万字的《西安鼓乐全书》。该书记述了西安鼓乐的全貌。
据统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共有鼓乐社40多个,至上世纪五十年代、还有二十多个,至六七十年代以后,只剩下七个乐社。它们是:西安都城隍庙乐社、西安古红庙乐社(道派);西安东仓乐社、西安大吉昌乐社(僧派);西安周至南集贤东村乐社、西安周至南集贤西村乐社、长安何家营乐社(俗派)。
参加演奏的社员有四百余人。先后誉满全城的著名艺人有城隍庙的安来绪,张存柱;古红庙乐社的何毓斌;东仓乐社的赵庚辰;大吉昌乐社的周志立;长安何家营乐社的何生哲 ;周至东、西村乐社的陈友、文明、田中余、王顺堂、顾景春等。还有现时各乐社的掌门人和出众的继承者田孝梨、田中禾、顾景昭、何忠信、范炳南、赵筱民、周志立、苗东泰、何克荣、曹馥元、姚志杰、屈保楚等。
西安鼓乐的曲目极为丰富,其曲牌仅收集到手的就有1200多首(套)。除器乐曲外,还有名为“念词”的声乐。如【五更天】【四季歌】【茶叶词】【柳青娘】(又称【柳生芽】)等十余首。据考,原曲牌大多都附有如唐宋诗词类的唱词,后来失传了。
西安鼓乐的演奏,分“坐乐”“行乐”两种。“坐乐”,即演奏者坐下来演奏,是联套曲演奏,一般演时很长,可长达数十分钟或一两个小时。“行乐”是乐队巡游走动时演奏的,队前一人执社旗,执引锣者领奏,一人击单面鼓,其它演奏者跟其后,走着演奏,浩浩荡荡,气势壮观!
据考,西安鼓乐采用的手抄曲谱,属于宋代词曲大家姜夔作曲用的俗字谱,距今已有近千年。此证明西安鼓乐确系唐宋时期音乐的遗音,被誉为“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其演出及长期的承传活动,可谓“活的中国古代音乐史”。
因其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2004年被列入国家“保护试点项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9月30日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雷达撰稿)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