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很小的时候,在课本里学过《老残游记》的片段,只记得描写了两位说书女的精彩绝伦的表演。当时并不知道这本书讲了什么内容,可能在那个年纪也不会喜欢这类的作品,只喜欢风花雪月。到现在,自己有了一些社会阅历之后,再看这本书,才惊觉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尤其是在清朝,人们便有了这种见解、这种知识,真让我没想到,他们知道月球的变化是根据自转公转产生的,他们还知道福尔摩斯,我以往还以为古代人都是愚昧无知的,看来是我孤陋寡闻了。还是自己读书太少,这一年来,陆续读了十几本书,感谢“微信读书”和“阅读”APP让我能随时随地读书,感觉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不少。《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让我了解的阿富汗的民族历史,《杀死一只知更鸟》和《了不起的盖茨比》使我更具同理心,对别人更加宽容,《笑傲江湖》使我更懂侠义精神,《围城》、《班主任》等书让我深刻了解人性,《万历十五年》和《三国演义》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读之回味无穷。总之,读书是一件好事,应该长期坚持,2020年,定一个小目标,要读20本书。
《老残游记》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清官中的酷吏)误国,清官害民,独具慧眼地指出清官的昏庸常常比贪官更甚。同时,小说在民族传统文化精华提炼、生活哲学及艺术、女性审美和平等、人物心理及音乐景物描写等多方面皆达到了极其高超的境界。
《老残游记》写一个被人称做老残的江湖医生铁英在游历中的见闻和作为。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全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老残游记》开篇即介绍了老残的职业,"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江湖当行种类繁多,将老残固定为郎中的职业,自然寄予了"诊治患者病痛"到"解决社会危机"的象征意义。小说的第一回《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便以医治黄大户浑身溃烂的奇病暗示了治理黄河水患一事,点明了本书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对于现实的高度介入。这种对现实的介入不是一个普通郎中力所能及之事,而是源于老残"侠"的身份。侠是江湖中不可或缺的、人人向往与尊敬的角色。与之前的侠义公案小说不同,老残并非职业侠客,甚至看不出一丝会武术的迹象。然而,武侠二字,侠优于武,行侠正义匡正谬误者,哪怕毫无功夫,也可配得上一个"侠"字。李欧梵论《老残游记》时,称老残为"文侠,而文侠用头脑与药草,而不是凭藉刀剑,来洗雪社会的不公"
。"儒"的"以文乱法"和"侠"的"以武犯禁",一直以来被视作最为珍贵的两种品质在文侠的身上合二为一。
在《老残游记》中,老残与官府的关系可以用若即若离来形容,算是半个官人,庄宫保、黄人瑞、王子谨、白子寿这些官员无不对其敬重有加,治水断案等公事如何决断也常向老残请教一二,可当"宫保要他搬进衙门去住,替他捐官"时,他便"半夜里逃走了"。王德威教授认为,"《三侠五义》之类的小说所表述的,并非一代中国人对皇权天威的幻想,而是一种深沉的幻灭"
。
探讨《老残游记》对政治制度的态度或者说动荡时局下官府该承担何种责任,不妨将目光聚焦于小说第一回中老残的一个颇带点神秘的色彩的梦境。梦境中,洪波巨浪上好不危险的大船是书中极其重要的意象,暗喻了陷入困境的中国。在老残看来,"驾驶的人并未曾错",也就是说中国的症结并不在于政治体制。真正残害人民的是船上的水手。对应到现实中,指代的是在官僚体系中的个体的官员而非官僚体系本身。在这样的前提下,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极为吊诡的状况:为解救含冤受屈的贾魏氏免遭酷吏刚弼的毒手,老残必须借助官阶更大的庄宫保的紫花大印,而正是这个在贾魏一案中扮演着青天大老爷角色的庄宫保,在治理水患的过程中要了不计其数的黎民百姓的性命。令人惊讶的是,对黄人瑞说出"天下事冤枉的多着呢,但是碰在我辈眼目中,尽心力替他做一下子就罢了"的老残,对庄宫保没有丝毫责怪,仅仅是轻描淡写地归咎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身临其境去想,老残又该如何是好呢?虽然极力拉开与官府的距离,但毕竟无法完全置身其外,必要的时候,还得借助大官的势力阻止小官才能为民伸冤。《老残游记》认定中国社会的罪魁祸首是黑暗的官场风气而极力维护正统的政治制度,殊不知,官场风气的堕落可能恰恰源于一直以来奉行的政治制度。这当然是与官场若即若离的老残所不能体会到的,所以他只能继续若即若离下去,为清官害人之事愤慨不已又无法放弃对清明政治的想象。
从小说的总体构思来看,对官僚政治的批判与对文化心态的反思形成互补结构。酷吏的立身根柢便是宋儒理学。书中写了两个带有反理学、反禁欲色彩的女性,即《初集》中的玙姑和《二集》中的逸云。她们属于哲理型或曰思辨型的女性,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罕见的新形象,堪称空谷幽兰。桃花山一夕夜话,作家让自己笔下的理想女性娓娓道出宋儒的虚伪和矫情,表现了对于压抑个性、遏制情欲的伦理道德的深刻憎恶。
此外,刘鹗显然试图使作品涵纳自己的政治思想以至哲学思想。首回危船一梦,以象征的手法,将晚清国势的危殆、各派政治力量对时局的立场和态度,做了寓言式的图解。刘鹗无疑反对"北拳南革",他所开出的治世药方是:补残。所谓"三元甲子之说",虽蒙上神秘预言色彩,实质也蕴涵着循序渐进的社会变革意识。书中桃花山夜话数回,则显然是在弘扬太谷学派的教义,表现了对中国未来命运的预测。
小说同时也是作家心灵历程的自白。从"送他一个罗盘"至于"众怒难犯",概括了刘鹗一生奋斗的失败史以及痛苦的心灵历程:由补残、哭世至于出世,《二集》和《外编》弥漫着佛老悲天悯人的宗教氛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