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康乐一家六口服毒,看后无法无动于衷

标签:
教育文化时评健康育儿 |
分类: 杂谈 |
“绵绵的春雨”怎么就没有下到杨改兰的家,还让她家的“土地”仍然干涸?仍然穷得孩子连衣服都没穿?
报道还说,阿姑山村辖10个社,191户人家841人,全村共有建档立卡的贫困户72户、274人。自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阿姑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得以纵深推进,改变以前的“大水漫灌”方式扶贫为现在的“精准滴灌”扶贫,通过贫困村富民产业培育、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金融支持等项目进行精准扶贫,找准每个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既然如此,杨改兰家怎么就没有变化?仍然贫困得揭不开锅,孩子连衣服没有穿?
具有讽刺味的是该报道还说,“该村以精准扶贫为主攻方向,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通过认真落实基础设施建设等到户项目和危旧房改造等到户项目,全村道路变宽了,房子修漂亮了,自来水清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更足了。”
我想问的是全村道路变宽了,房子修漂亮了,为何杨改兰仍然住破败的危房里?
在这个月的26日,该媒体还刊登了《扶贫攻坚战犹酣
我要问的是“一个个精准扶贫的难题,在康乐县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为何杨改兰家的难题没解决?
“书记、县长明察暗访使得全县上下广大干部都以最严格的标准,重新检查和弥补自己的短板。”
在康乐县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了解到,在这个指挥部里,县委书记、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借鉴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网络视频建立起县、乡、村并最终延伸到贫困户的四级管理构架,真正实现了全县扶贫工作作战指挥的无死角、全覆盖。精准扶贫工作指挥部,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领导如此重视,管理构架如此精细,那么杨改兰家为何没有精准到,而提供到有力的保障,却成了6条生命消逝的真正的“死角”。这种睁着眼睛说瞎话,为脸上贴金的吹捧,是多么不要脸?不知任康乐县精准扶贫工作总指挥的县委书记、县长会不会感到无地自容?怎么面对那死去的6条生命?
13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了评论《农民的生命为何如此不值钱?》,评的是陕西省旬阳县桐木村5天3人自杀,两人死亡,却是因为交不起罚款。我说,农民自杀的真正原因,不仅仅是贫困,而是一些乡村干部对农民生存状态缺乏基本的了解和关怀,对农民的命运和生存空间缺少关注,甚至根本不把农民当人看。如果康乐县的干部对杨改兰一家的生存状态了解与关怀,还会取消低保?如果对杨改兰一家的命运和生存空间予以关注,还不会给孩子送来一些遮身蔽体的衣服?
“农民的生命为何如此不值钱?这决不是一个承受力差的问题。眼见着一个个面朝黄土拼一生都想过好日子的硬汉子走上了自杀之路,眼见着那些鲜活的生命转瞬如风中灯烛,除了悲愤于农民的命不值钱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2003年7月23日《中国青年报》)这句话虽然是10多年前写的,但依然回响在我的耳际。
穷,穷得孩子连衣服也没有,穷得绝望自杀,让这个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情以何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