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读易中天“世人的风骨”,四节一文后,感触极其深刻。每句每段讲解的都是那么淋漓尽致,穿透出了人文义士、侠肝义胆的精神气魄。在士与知识分子,傲骨与傲气,担当与担待,侠义与清高中详说了各种学人和文人,知识型等全面的解说。
易中天在担待与担当中说过这样一段话:“真正的诗人,当然也都是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他们的作品,也一定是人民的心声。但这是“反映”,不是“担当”。同样,学人也可以撰写时评,发表政见,以天下为己任。但这时,他已经是士人了。或者说,是具有士人精神的学人。纯粹的学人,完全可以“两耳不闻天下事”。正如纯粹的诗人,完全可以“每有闲情娱小我”。天下和国家,是可以管,也可以不管的。只要为社会和人类,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和艺术作品,就是真正的学人和诗人”。-------易中天的思想,在担当与担待的文章里,把学人、士人、诗人和文人的身份,洞察的非常透彻。
不管是做人还是注文,不管是做事还是人前人后。在“傲骨与傲气”中,易中天说过这样一段话“傲气与傲骨,有什么区别?傲骨是因为自己,傲气是因为别人。坚信自己站得住,不肯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有傲骨;生怕别人看不起,又要出人头地、体面风光,所以有傲气。傲气,也是秀出来的。真正的士人,有傲骨无傲气;地道的文人,则有傲气无傲骨。傲骨还是傲气,是区分士人与文人的紧要之处”。是的,易中天说的非常好,人可以有傲骨,傲气是一种显摆,一种炫耀的把式。
在侠义与清高中,易中天说道:“真正的士人,总归是有肝胆的。肝胆相照,则意气相投;同声相应,则同气相求。所以士人有自己的圈子。士人的圈子,就叫“士林”,也叫“清流”。他们的声誉,则叫“清誉”;他们的品性,则叫“清高”。总之,士人最为看重的,是“清”。不仅是清廉,也是清白、清纯、清淡、清静、清朗、清明、清雅、清正。为此,他们甚至甘于清贫。故士人发表的时评,就叫“清议”。他们的圈子,也当然“清一色”。闲杂人等,根本别想混入”。
读易中天“士人的风骨”一文后,受益匪浅。只有在易中天的详文解说中,才会了解的更清楚、更详细、更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