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经常去上海,每次都免不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尤其是街边的小商店、小市场等等的各种服务人员,发现无论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还是外地来沪的打工者,在卖东西的时候几乎难得露出笑脸-一旦明显看出您不想买的时候,就更不会有对你微笑的那份“闲心”了。这次正准备去上海观摩世博会,不知道是否还会和从前一样处处碰到不喜欢微笑的面孔。
上海的高楼大厦足以令上海人自豪,而上海人(包括在上海打拼的外地来沪人员)的“板正面孔”恰好与钢筋水泥丛林的冰冷形成了某种对应,使得外来的游客很容易就能够发现它的这种特点,好在一些自己看店的小老板们知道来者都是客的道理,有时候随便聊上几句也能得到亲切的应答,只是这种待遇并不常常碰到罢了。
北京其实也好不到哪里去。前天去西单的一家大商厦闲逛,在位于该大厦高处的几个楼层设有种类丰富的小商品市场,里面的售货员无一例外也都摆出了这样的架势:您要是买东西的话咱就热情接待,一旦不能成交马上换一幅仇人式的面孔-其实很多时候并非你不想买,而是商家根本就没有你要的规格。
当然也不止北京上海,很多大城市似乎都是这样的情形,之所以单单把上海挑出来皆因为那里马上将要举办一届史无前例的博览会的缘故。上海为这次的博览盛会提供了完备的硬件准备,不知道软的东西是否也充分地准备好了呢?已经一年没有去上海了,希望在这方面会有所改变了吧……
上海的榜样在世界上有很多。近的有日本、韩国乃至泰国,远的包括欧美的许多城市甚至貌似落后于我们的非洲国家,当然,还应该包括祖国的宝岛台湾-尽管至今还没有踏上那片土地,但在各种游记、报道甚至从别人的嘴里都听(看)到过这样的说法-台湾同样也是一个极富人情味的地方。
在欧洲旅行的时候最喜欢逛街边的小店,那里的店员绝大多数都能做到进门有问候出门有道别,更使人舒心的就是店员亲切而自然的微笑,当然,顾客也多是极富礼貌-进门的时候也总是微笑着与店员进行眼神的交流;日本的特点则是顾客们进出商店的时候总是以微笑和点头应对店员礼貌的鞠躬和道谢;韩国的情形与日本相似,只是店员们有时候还要显得热情一些;非洲的情况说来就更有趣-如果遇到热情的黑人店员,很可能还要拉住顾客的手亲热地聊上半天,弄得不明所以的客人还以为他们是相识多年的老友-不过没买东西也不要紧,店员会照样笑嘻嘻地对你说一句:希望下次再来光临……
城市是商流、人流密集之地,如果买卖双方不管是否达成交易都能尽情展示出笑脸,那这样的情形岂不是让整个城市都会立马变得可爱乃至和谐起来呢?有人说中国人天生内向,所以不大习惯与陌生人微笑-不仅如此,对于陌生人送上来的微笑很多情况下甚至被当成不怀好意的先兆-尤其是对于女孩子来说。记得在机场候机的时候对坐在对面的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挤了挤眼睛微笑了一下,结果却惹得小姑娘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猜测说不定是小姑娘的妈妈常常给她讲狼外婆小红帽之类的童话故事,使得小小的年纪就在看人的时候多了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和“世故”吧。有趣的是同样的事例在不同的国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非洲的小姑娘或许就会跑过来和你玩一玩,日本的小姑娘说不定就羞涩地回你一个微笑,在西班牙的一家咖啡馆里一个小姑娘竟然在无聊之中发现了做游戏的“好搭档”-她时而藏在妈妈身后时而突然伸出头来看我一眼,然后又咯咯地笑个不停了。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不同大概是因为她们还没有学习“笑里藏刀”“皮笑肉不笑”等等类似的成语吧……
在国外旅行的时候经常会遇到陌生人的笑脸-马路上电梯里都会遇到陌生人的一句“Hi”或者一个浅浅的微笑。对于初来乍到的国人来说一时还会有些不那么习惯。我想,除了隐藏在血液深处的民族性格民族习惯之外是否也和我们从小没有上过微笑课程多少有些关系呢?
世博会开幕之前的上海已经对全世界展开了双臂,与此同时它是否也应该对八方来客真诚地露出迷人的笑脸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