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没少遇见中国人,和他们短暂的相处也非常愉快.我所记录的只是极个别的事例,并非代表大多数在日国人.在东京新宿,每次遇到这几个业余时间在街头为餐馆"拉客"的中国留学生时他们都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聊天,并给我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有一次,我们站在街头一聊竟是一个多小时,我怕耽误他们挣钱而几次告辞,他们都说没关系,再聊一会...左一来自上海,左二左三来自北京月坛中学,右二是来自东北的小伙,右一则来自浙江.他们和我讲了许多饭馆里发生的趣事...
最巧的是在一家餐厅里遇见了这个小老乡,来自北京的留学生,一聊起来竟发现我还在他爸爸那里修过车呢.
其实不大想写这些小事,但本着尊重事实和记录生活的初衷,还是把在日本自助旅行期间感受到的"歧视"写一写吧.说实话,不大想写的真正原因是:受到的"歧视"并非来自别的什么人,而恰恰是来自咱们"自家人".
第一次的经历发生在京都的旅馆里.这家旅馆每天为客人提供免费早餐,许是为了好管理,亦或是鼓励客人之间的交流,旅馆在早餐时把互不相识的客人安排到一个桌子上用餐-每个餐桌可坐四人,坐满以后才安排其他客人去坐下一个桌子.
许是巧合,我竟然两次和一香港女士坐在同一桌,而其他人则每天都不相同.既然旅馆鼓励客人交流,那么,我们就边吃边聊吧...
先做自我介绍.我告诉另外三个,本人来自中国北京.其他两个分别介绍自己来自美国和荷兰-有点特别的是来自美国的那位小姐长着一幅中国人的面孔,也会说中国话,且说中国话的时候还带着北方某地的口音,我问她是否从内地到的美国,她却说自己没有中国血统,也并非来自中国大陆.这其实是一个小插曲,我想说的也不是这个不承认有中国血统的"美国女孩",我要说的是那个香港女士.荷兰人问坐我对面的香港女士是否也来自中国-他误以为香港女士和我是一起的了.香港女士本能地摇了摇头说:我来自香港.我一听她来自香港,就冒冒失失(其实也并不觉得有甚冒失)地说:"哈,也是中国来的..."香港女士没有说"是"也没有说"不是".席间,我用中文和她说了句什么,没想到人家坚决地用英文回应了我.我想,许是为了照顾不讲中文的荷兰人,英文就英文吧.第二天,又和香港女士坐到了一起,我这次又无意和她讲了中文,结果人家依旧用英文回应...
经过一番询问才知道,在参观京都御苑之前需要用护照领取免费的门票,在领票出来以后我又碰巧遇到了那位香港女士-看样子她并不知道到哪里"买"票.我还是"固执"地用中国话告诉她,门票不需要花钱买,而是用护照去领.这一回她终于开口讲中国话了,不过就俩字:谢谢...
第二次感受"歧视"是在东京秋叶原的一家面馆里.知道日本面馆给的面太少怕不够吃,就和服务员说面要双份-忽然发现服务员的胸牌上写着汉字"韩",我以为她是韩国人,就用有限的韩国话问她是不是韩国人,结果她根本就没听懂,我这才意识到她肯定是中国人,就问:中国人?小姑娘面无表情地应了一句:是的.说完就连忙跺开了,全然没有和本地顾客说话时的那种谦卑和笑容,端面的时候也是快速地放下就走,省略了鞠躬和请您慢用之类的话.本来想和她唠两句,可一看姑娘似乎有意无意地跺开我,咱也就知趣地不再理她了.苛求点讲,这位中国女孩对我的态度明显不如对其他顾客热情,姑且算是一种小小的歧视吧.
以上两件小事倒不算啥,可气又好笑的事发生在离开东京的那天.我因为一时找不到存行李的柜子而浪费了时间,后来在地铁入口附近听到身旁两个中国女士在讲汉语,就冒失地询问她俩到机场有没有快慢车之分,我需要赶时间到机场.结果那个操着本山口音的女士告诉我说她们从不坐地铁,到哪儿都开车,让我去问问工作人员.我只好说了句"打扰"就走开了,偶然回头却发现她们刷卡进了地铁闸口.其实我知道她是在装
,东京的地铁密如蛛网,开车反倒不如地铁方便,人家告诉我从不坐地铁明显是在显示自己日子过的富足哩.不过有意思的是她老人家不坐地铁的话到地铁站里做甚呢?难道是去闲逛不成?如果说上面那个香港女士没有祖国的归属感还稍可以原谅,而那个面馆里的中国女孩怕我话多才有意怠慢的话,那最后的女士却着实难以理解啊...但是也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女同胞们多较谨慎,不大习惯于与陌生人说话是也.不管怎样,希望他们在国外的日子开心顺利吧...
这等小事本不值一写,客观记录一下亲身经历而已,也权当日本一行的"花絮"说来听听好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