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不知道孩子的心灵有多脆弱.

(2007-02-27 00:03:33)
分类: 感悟生活
            你不知道孩子的心灵有多脆弱.           
     一个人越是从小就受到尊重,他长大后越有可能成为一个达观而自信的人.反过来,一个孩子从小就不被尊重,或是自尊心受到过严重伤害,亦或是受到过暴力侵害,他长大以后往往在内心深处无法根除自幼形成的自卑心理,某些在儿童时期常常受到暴力对待的人甚至一辈子都难以摆脱自身的暴力倾向.
    其实孩子的心灵是极其脆弱的,有时甚至连大人的一次呵斥或一句嘲讽都可能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不安与伤害.但糟糕的是大人却总是以自己的承受能力来衡量和对待幼小的儿童,殊不知用这样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恐怕会在无形中给他们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
    小时候的事情,哪怕是在大人眼里一件极小的事情也往往会记忆犹新.
    记得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新来了一个粗线条的教算术的女老师,说话办事都很有男子作风,对待班里的学生也是粗了吧唧的.有一天上算术课,我因为身体不舒服而有些走神,老师提问又偏偏叫到了我.我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而答不上来,结果这位老师以为我不会答就随口说了声:看来你脑子还不是那么灵活啊...
    你知道这句话给我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吗?搞得我从此以后都不喜欢上她的课不说,最主要的是她给我下的"脑子不灵活"的结论让我陷入了长时间的苦恼和压抑之中.要命的是我的同学课下也居然学着这位女老师的口吻故意奚落我:"看来你的脑子还不那么灵活啊"...为此我上学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后来,是一个细心的音乐老师发现了我细微的变化后耐心地询问我,并和我进行了一次长谈才解开了我心里的疙瘩.值得庆幸的是我后来的数学成绩还是不错的,事实证明我的脑子也还是比较灵活的,高考时数学考试也发挥得极为出色,只差一分就满分哩.
   在我更小的时候,大概是五六岁那年,我曾经参加过业余体校的体操训练.第一堂训练课要求我们小孩子脱了鞋上体操垫.可是一个小姑娘却怎么也不肯脱鞋子.老师好奇地问她怎么了,小姑娘出于信任把老师拉到一边和他嘀咕了一句什么,可没想到老师大声地说道:袜子上有破洞怎么了,没关系的.老师的话刚一说完,小姑娘的眼圈就红了,泪水一个劲地向外淌.我明白,她的哭泣更多的是因为被老师的"出卖",而不仅仅是因为被别的人知道她穿了一双破袜子吧...或许从此以后,小姑娘不会再象以前那样相信"大人"了!
    在北京的一所中学教书的时候我也无意间伤害过一个学生.
    那是一个初中一年级的男同学,他来自一个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这个男同学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在一开始给这个班上课的时候,我也象对待其他同学一样对待这个有些忧郁的孩子.但是有一次,我发现他看我的眼神里有一种和别的孩子不一样的东西--别的老师说他是在我身上寻找父亲的影子吧.一时间我感到了无法承受的责任,所以就有意回避他的目光.但是,仅仅回避了一次,我就注意到,极其敏感的他再也不会象先前那样看我了--上课时总是低着头,偶尔抬头看到我的眼睛也是马上躲闪,一双大眼睛在看我的时候也不再象原来那样炯炯有神,反倒显得黯淡无光.我知道我仅仅用了一次刻意的回避,就在无意间"伤害"了一个脆弱的孩子...
    几个月前我还无意间"伤害"过我表妹的孩子.那天我回父母家的时候第一次见到他-一个三岁的活波可爱的小男孩.出于喜爱,我对他笑着说:叫我舅舅啊.这孩子本是一个颇为内向的小鬼,但还是能看出他的敏感来的-大眼睛骨碌碌地转,总喜欢观察.我拿出见面礼给他,表妹一个劲地让他叫舅舅,可他就是不叫.吃饭的时候,我顺嘴一句:你不叫我怎么还吃我家的饭啊?没想到这孩子当场就哭了.从此以后就怕见到我,每次来我父母家一听说我要回来了,就恨不得拉着他妈妈快点离开呢.看见没,小小的一句话竟又把孩子"伤害"了...
    以上所讲或许在某些人眼里根本就算不上是什么伤害,比起那些动辄对孩子呵斥辱骂甚至给予不该有的体罚,我所例举的"伤害"几乎都可以忽略不计吧-其实这样想就错了.绝大部分孩子都非常敏感,自尊心也极其柔嫩,就根本容不得哪怕是一点点的伤害,尽管有时候这种伤害在大人眼里根本就不算是什么伤害.在此,我想和那些无视孩子的承受能力而对其肆意伤害的"大人们"说一声:你真的不知道--
    孩子的心灵到底有多脆弱啊!
    我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爱护孩子自尊心所产生的作用到底有多大。
    熊是我大学同学,自小内向的他在老师眼里向来都是个不服管教的孩子,因为讨厌老师进而讨厌学习,以至于小学和中学都留过级。反倒是在做大学教授的父母眼里熊却完全属于一个“正常”的孩子。不仅如此,熊的父母一直以来都以伟人的标准要求儿子-在大学毕业离校前的最后一晚,熊因为先我一步离开了校园,我便在他的床头无意间发现一封他父亲写的亲笔信,信中包含了对儿子成才的期待,并几次拿儿子与列宁的伟人相提并论。看了这封普普通通的家书之后我忽然想了了熊曾经对我讲过的“趣事”-无论在中小学的同学和教师眼里还是在老邻居的印象中他都是一个“差学生”、“坏孩子”、“蹲班生”,当偶尔问起他现在做什么的时候,熊骄傲地回答说在读大学,听了他的回答几乎所有的人都还以为他在某个夜校上业余大学呢,直到毕业十年之后,熊已经成为了全班学历最高的同学-他不仅顺利上完了本科,还考取了上海一所名牌大学的研究生。
    李的故事和熊十分相似-起初也是一个曾经蹲过班的所谓坏孩子,只是因为父母的尊重和期待无形中把他送入了名牌大学。
    美国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就是在某个小学的某个班级里随便圈定了十几个人的名单-显然这个名单里既有好学生也有所谓的差学生。心理学家只是偷偷地把这个名单告诉了老师和家长,并要求他们对名单上的孩子严格保密-心理学家告诉教师和家长们这个名单里的孩子经过测试都属于极富潜力的孩子,将来必将成为伟人。在追踪了二十余年之后,令心理学家们意想不到的是名单里的孩子居然都在学业或者工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心理学家们最终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对孩子的期待无形中引领着他们朝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前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