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本字考(300):筷子

筷子,乃是古人伟大发明。别看它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却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功能。有了它,夹取食物变得简单。后来的钳子、剪子、镊子,都得益于筷子相同的思路与原理。
《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证明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超过3000年。民间关于发明筷子的传说颇多,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发明玉簪筷,一说大禹治水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这些传说显然都是不确的,筷子与众多民用家什类似,一定是古代无名氏普通老百姓发明的。
筷子,古称箸。“筷”是什么意思呢?明.陆容《菽园杂记》:“民间俗讳,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明.李豫亨《推蓬寤语》:“世有讳恶字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快子。今因流传已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快子者,忘其始也。”原来,“箸”和“住”同音,船家最怕船抛锚停住,因此改称“箸”为“快儿”,意为让船快行。
这个解释大多数人深信不疑,但确定无疑是错误的。其一,船家讳言影响范围较小,为何后来成为通言?其二,古代讳言众多,改称改写时必然与原词相近,为何改为相反之词?其三,解释者自始至终就没有解释筷子为何古称“箸”,估计他也搞不懂“筷”与“箸”的关系。
实际上,“筷”“箸”两个字古音相同,可以从下面表音的声符“快”“者”看出来。真实的情况是:箸,古音读若逗→中古音变为诸→元明音变为kuài(快),但本字还是“箸”→由于大家普遍不知道kuài的本字就是“箸”,于是后造了一个字“筷”,顺便又编造了一个船家讳言的故事。
那么,“箸”为什么是筷子?“筷”“箸”两个字为什么古音相同?
1.箸,核心含义是“夹”
筷子,先秦时期称为“挟”。《礼记•曲礼》“羹之有菜用挟,其无菜者不用挟。”郑玄注“挟,犹箸也。”挟,jiā,《说文》俾持也,谓俾夹而持之也。皆自其交会处言之,相当于“夹”“持”。夹东西,方言称为嘎;夹菜,方言称为刚,并发明了一个后造字“搛”,读音虽稍有差别,但属于正常的音变。两汉时期,筷子多称为“筯”,下面的“助”不是表示帮助,而是表音,读若凑(余部),相合、夹持也。唐代“筯”与“箸”通用,宋、元、明、清统一称“箸”。
由上可知,挟、搛、筯、箸4个字相通,古音读若逗。逗,两者相合也,将两根细棍子相合用来夹菜,就是“箸”。从本质上看,“箸”的字义是相合、夹持,即方言所说的“逗”。夹菜,现在方言还说“捣菜”,这个“捣”读若逗(不是在菜里瞎捣),实际上本字就是“夹”。《说文》“箸,饭攲也”,攲,持去也,夹持也。
问题是,“箸”古音读若逗,现在读若诸,为什么通“挟”呢?
(1)渚,水中小岛,被四周水面夹住的小山也。睹,见也,见读若夹。诸,多也,读若跺,加也,读若夹。
(2)都,全也。栓从全,栓住就是夹住。
(3)著,通着,读若捉。捉者,搤也,夹持也。
(4)猪,豕也,读若同。同,相合也。家从豕,家读若夹。需要说明的是,家从豕,表音,相当于“屯”,居住也,而不是家里养猪。
(5)与“箸”古音相近的鱼部字有:余屿与侣孤假价距锯花等。余,俺,读若安,安装,相合也;与,相合也;屿,岛屿,从与,相合也;侣,伴侣,相并也;孤,孤单,读若当,架也;假,间隙也,间读若夹;价,读若夹;距,间距,间读若夹;锯,截也,方言读若夹;花,隔花,间隙也,间读若夹。
现在已经清楚,“箸”古音读若逗,核心含义是“夹”。“箸”的音变大体如下:dòu(→zhù)→gāng(→jiā)。类似的音变还是比较多的:
住,止也,方言读若戛,戛然而止;
柱,撑也,架重物也;
诸,本义辩,读若并、编,加在一起也;
渚,小洲也,水岐成渚,四周水面夹住的小山也;
猪,豕也,读若同,同者相合、架上也;
潴,水屯集也;
烛,烧也;炬,烧也;煮,烧也。烧从堯,浇从堯,高也,交方言读若高;
锯,截也,方言读若革;
筑,建筑;
竹,空心也,空者假也、间也。现在,刚竹、箭竹成了竹子的品种,实际上刚(间)、箭(间)都是竹字的音变;
嘱,嘱咐,读若附,附者相合也;
主,主干,干读若间,间隔也;
蛀,咬也,从交。
2.筷,后造字,本字实际上就是“箸”
元明时期由于蒙古人的介入,汉字读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至于后人不能正确地将音变与本字相互对应。方言顽强地保留着古音,而官话读音与方言古音差别巨大,后人苦苦找不到方言中的本字,只好硬造一个字代替,“筷”就是其中的一个。也就是说,“箸”元明以后读若“快”,后人不知道这个“快”原来就是“箸”,于是就硬造了一个“筷”字。
那么,为什么“箸”音变为“筷”?
(1)箸的本义是相会、把持,“会”又读若筷,会计、刽子手。
(2)箸,夹也,读若间(干)。间者间隙也,孔也,孔读若筷。竹,空心也,空读若筷。
(3)举,舉,方言读若箸,與音,相合也。
(4)筑,舂也,敲打也,方言读若壳、况,音近快。
(5)住,困也,音近快。
(6)筷读若快,从夬,夬(块)方言读若夹(gā)。
(7)快,本义喜欢,欢读若换,变也,交合也;
(8)枯,干也,干音近夹(gā),枯音近筷。
(9)块,方块,方框,矩形也。框者纲也,纲音近夹(gā)。
(10)快者速也,从束,约束,相交也。束读若叔,叔叔方言称为椒椒,椒读若交。
(11)快者扫也,扫者除也,除通余,读若与。
(12)快者疾也,疾音近夹,夹下子就不见了。
(13)快者迅也,迅疾叠韵。
(14)快者捷也,捷音近夹。
(15)快者彻也,从切,截也,音近夹。
(16)快者刹那间,刹者屠也,屠从者。
(17)快者瞬也,读若训,教训,教音近夹。
(18)钳,从甘,读若gāng;镊,读若捏,夹持也。
现在我们很不习惯将“箸”读若“筷”,或将“筷”读若“箸”,但两个字的音变并不难看出。不要听信文学之类的故事,实际上“筷”的本字就是“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