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庆方言中有一个独特的字:ke。它有两层意思,其一,表示将物体捆绑、束缚、捆扎,称为ke紧、ke起来、ke在什么上面;其二,表示将两件东西连接起来,称为ke个疙瘩、ke上。
很多人认为,这个字的本字是“系”。但是,细细考察之下,无论是读音还是字义,这个字都不太可能是“系”。
(1)从字义上看。系,《说文》繋也。《博雅》相连繫也。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爪”,下面是“丝”,丝悬于掌中而下垂,本义是悬、挂,故“系”与县(悬)二字相转注。“系”的本义是将东西悬挂起来,ke的本义是将东西捆绑起来,两者是完全不同的。
(2)从读音上看。系,xì,方言读jì,读若记,不读ke。不过,古无jqx,j声在方言中大多读g声,而g声与k、h声是相通的,所以,“系”古音也有可能读若ke。比如:积、集,方言读ka,读若掐、压的方言音。积累在一起,方言称为“ka在一起”;击,方言读若kao,相当于“敲”;加(架),方言读若款,加(架)在上面,方言称为“款在上面”;窘,方言读若坑,遇到窘迫的事,方言称为“这下搞坑之”;嗛,从兼,方言古音káng,读若扛,他嘴巴里面嗛(káng)着一口水。考虑到jqx的相通,例句则更多,比如:其,第三人称,方言读若客;弃,方言读若况,将某物丢弃,方言称为“况掉之”;屈,相当于弓,古音kuáng,读若狂,他把铁丝弄曲(kuáng)了;启,qǐ,古音kāi,读若开。“开”的本义是张开,“启”的本义是打开,现代汉语中“开”的大多数字义实际上是“启”。

由上可知,“系”读若ke并没有多大问题,关键是字义对不上。那么,就让我们仔细来看看可能表示捆绑、连接的一些字。
1.捆。kǔn,《集韵》《韵会》齐等也,本义叩击使牢。《孟子》捆履织席。《注》捆犹叩㧻也,欲使坚,故叩之。《诗·大雅》室家之壼。《箋》壼之言捆也,《疏》捆逼而密致也。可见,“捆”的本义并不是捆绑,而是使劲叩击,相当于方言里的砸砸、夺夺、捶捶。捆紧,方言称为毒紧、敌紧。为了将东西绑紧,经常要捆捆(收紧)、再捆捆,久之,便将“捆”理解为绑。现代汉语中还有这个痕迹,一般说将东西捆起来,都是指将东西捆紧,而不是随意束缚。
2.绑。bǎng,本义捆、缚,古无此字,出现于元、明之间。
3.束。shù,会意,从囗从木,甲骨文字形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说文》缚也,是为转注。“束”的字义很正,没有任何歧义,它近乎于象形,泛指捆绑任何东西。
4.缚。fù,束也,是为转注,本义捆绑。《释名》缚,薄也,使相薄著也。《广韵》繫也。这里的“薄”意思是相互挤压,“使相薄”就是束紧。从尃的字,好多都有紧贴、相迫的意思,比如:敷、傅、辅、溥、莆、博等。“缚”的字义也比较正,只用来表示捆绑。
5.扎。zhā,紮,有两个意思:捆绑(扎辫子)、刺戳(扎针)。可是,大多字典解释说,“扎”的意思是拔,与揠同,相当于“摘”。“扎”是个后造字,表示捆绑时,应当是同音假借(读音下面详述)。
6.约。yuē,从糸勺声,有缠束作用,本义绳索。《说文》缠束也,引申为俭约、约束。“约”本是名词,方言所说的“草要子”,本字就是“草约子”。在俭约、约束中,“约”已经动词化。不过,“约”当作动词在方言中并不常见。从各方面情况看,“约”不会是ke的本字。
7.缠。chán,本义围绕、缠绕。《说文》绕也。《玉篇》约也。《广韵》束也。但是,这里的“约”“束”并不是捆绑,而是将东西围绕起来,是紧还是松,则不一定。
8.绕。rào,本义缠束,《说文》缠也。缠绕相当于“裹”“包”“围”,有约束之义,并无捆紧之义,所以不可能是ke的本字。
9.绊。bàn,本义指驾车时套在牲口后部的皮带,泛指系鸟兽的绳子。现在指行走时被别的东西挡住或缠住,引申为束缚或牵制。《说文》马縶也。縶谓绳,用此绳亦谓之縶。《玉篇》羁绊也。《增韵》繫足曰绊,络首曰羁。不管是哪种意思,“绊”表示束缚时都是特指,而且不是指捆绑,不太可能是ke的本字。
10.縶。zhí,絷,《玉篇》缕也,相絷也,连也。《诗·小雅》絷之维之。“絷”相当于“绊”,表示羁绊。
11.繫。xì,“系”的繁体字。《说文》繫𦃇也,一曰恶絮。煮茧熟烂牵引使离散如絮也,谓之牵离。也就是说,“繫”相当于今天的攓、㩃(读若钱),拔取也,攓鸡毛、攓鸭毛。问题是,“系”的本义是悬挂,“繫”的本义是牵离,表明“繫”根本就跟“系”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它也不表示捆绑、连接,将它认作“系”的繁体字一点道理都没有。
12.絜。jié,《说文》麻一端也。端,头也,束之必齐其首,故曰端。絜爲束也,束之必围之,故引申之围度曰絜。絜,犹结也。束之则整齐,故又引申为洁净,俗作潔。《说文》人部係下云,絜束也,是知絜为束也。但“絜”与“束”不同,特指将东西的一头捆牢,在现代汉语和方言中用得也不多。
13.挈。qiè,《说文》悬持也。悬者,系也。提,挈也,提与挈皆谓悬而持之也。可见,“挈”“系”意思相近。窃以为,把“繫”当作“系”的繁体字,大概的过程是这样的:“系”“挈”的本义是悬持→“挈”“絜”字型相近而相混淆→“絜”“繫”“縶”字型相近而相混淆→认为“繫”“系”字义相同。实际上,縶、繫、系,这3个字的意思完全不一样。
14.係。xì,《说文》“絜束也。系者,麻一端也。系束者,围而束之。束之则缕与物相连,故凡相联属谓之係。係,继也,按俗通用繫”。这段话意思很乱,大体是说:係,相当于“絜”,捆绑也;係,又有连接、继续的意思,一般写为“繫”,简化为“系”。简而言之,“係”也是“系”的繁体字,係、繫、系不分。实际上,“係”“系”二字基本上是不分的,本义是悬挂,而“繫”的本义是牵离,错解为捆绑,又错当作“系”的繁体字,因而“係”也就有了捆绑之义。
15.维。wéi,《说文》车盖系也,本义指系物的大绳。《尔雅》诸侯维舟。李注:“中央左右相维持者曰维舟”。仿佛,“维”是缠绕、捆绑的意思。《公羊传·昭公二十五年》牛马维娄。注:“系马曰维,系牛曰娄”。又仿佛,“维”是连接、相联的意思。从读音上看,“维”的本义还是缠绕、捆绑,连接是引申之义。
14.拴。shuān,本义绑住、用绳子系住。不过,“拴”是个后造字,而且它的本义并不是绑住,而是挑选,相当于“揀”“拣”。比如:到菜地里拴点小白菜做汤。现在,可能没有多少人掌握这个方言。
15.连。lián,虽然方言ke也有连接的意思,但它核心的意思是捆绑,所以,ke的本字绝对不可能是连、接、联、凑、并、合、拼、遇这些表示连接的字,我们且不作考察。
16.络。luò,絮也,一曰麻未沤也。此相当于“繫”,与捆绑无关,因同音假借为“系”,表示缠绕、捆缚。

为什么这16个字都可以想着法子表示捆绑、连接呢?只有一个原因:它们的上古读音相同或相近,读若逗。(1)捆,从困,困顿、困窘也,顿、窘古音读若都,方言音变为毒、敌;(2)绑,拼、并也,绑在一起、并在一起,方言称为“斗上”“斗搁一块”。(3)束、缚,古无舌上音、轻唇音,读若逗。菽者豆也;叔者拾也,兜起也;竖者立也,豆声;数者计也,娄声,古音读若都。(4)扎,乙声,乙者草木出头也,屈也,古音读若突、兜。(5)约,从勺,斗也。约,就是要将东西逗搁在一起。(6)缠、绕,转也,凡是表示转动的字,古音基本读若兜,比如:车、转、圈、圆、竹(箸)、果、围、环、缠、绕、盘等,兜了一圈也。(7)绊,判也,字义与刘、划、斫、劈、剖相近,古音读若跺。(8)縶、絜、繫、挈、系、係读音相同,古音读若逗。联系,就是将东西逗上。(9)维,音同围,围者兜圈也。(10)拴,从全,全者都也。(11)连,从车,车古音读若逗,连上就是逗上。(12)络,音近落,落者堕也。概而言之,这16个字的上古读音相同或相近,读若逗,所以相互假借或混淆。
在古音中,d声和g声往往是相通的。由于这16个字古音读若逗,它们中的一部分极有可能音变为gu。箍,gū,用篾或金属条等围束器物,绕缠也。虽然是个后造字,但表示捆绑的意思很明显。提、拎,方言读gei,读若隔,本字是提、挈,“拎”是后造字,有些字典错写为搹。实际上,提、挈、系、係意思是一样的,都表示悬持,假借为捆绑。gū在方言中音又变为kū,箍,方言读若枯,“箍溜儿”是圆圈。所以,安庆方言表示捆绑的ke,应当是kū的音变。方言音变的顺序可能是:du→gū→kū→ke。

我们可以将以上16个字分为三类:(1)本义与捆绑、连接无关。捆(叩击使牢),扎(揠、摘),繫(恶絮,牵离),拴(挑选),络(牵离)。(2)虽然与捆绑、连接有关,但不可能是ke的本字。绑(后造字),约(名词),缠(不强调捆绑),绕(不强调捆绑),绊(特指系马足),縶(相当于绊),系(悬持),係(悬持),挈(悬持),连(无捆绑之义)、维(车盖系也)、絜(麻一端)。(3)有可能是ke的本字。有2个字:束、缚。
束、缚两字是转注,字义相同,“束”用得比较多,或者两字连用。由之,安庆方言中的ke,本字应当是束、缚。(1)从读音上看,没有任何问题。束、缚、系,上古音相同。现在读shu(束)的字,有不少可读为ji(系)(或g\q),比如:数,计也;庶,继也;术,技也;述,讲也;受,接也;拴,系上也;谁,从隹,鸡也;睡,觉也;竖,企也;曙,光也;摔,掼也;授,给也。现在读shu(shou)的字,也有一些可读为ku(ke),比如:瘦,枯也;疏,空也;孀,独也,空也;甩,况(掼)掉也;衰,朽也,亏也;舒,宽也;恕,宽也。现在读shu(shou)的字,还有一些可读为xi(系),比如:刷,洗也;署,写也;属,系也;叔,小也;率,先也;沙,细也。(2)从字义上看,也没有多大问题,束、缚的本义就是捆绑,现在也还是这个意思。但是,有一个小问题:“束”又表示将两件东西连接起来,称为ke个疙瘩、ke上。实际上,这并不矛盾。将两件东西连接起来,就是要将其捆绑在一起,只是捆绑的方法不一样。大概的方法有三种:第一,用绳子将许多东西捆绑在一起;第二,将绳子的一头捆绑在某个固定的物体上,相当于“拴”,拴牛、拴马、拴猪;第三,将两条绳子的一头相互捆绑起来,它有时相当于连、接,有时则不是,因为连接的意思更宽泛,未必是将不同的东西捆绑在一起。
虽然“系”的本义是悬持,并不是安庆方言表示捆绑的ke,ke的本字是束、缚。但是,“系”很早的时候就假借为束缚之义,所以将“系”视为ke的本字也无不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