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提梁子。有提梁的木制小水桶。很多方言字典将“梁”写为(木+亮)。因为这个字方言读若亮,便生造了一个(木+亮)。但写成“亮”实在解释不通。实际上,“梁”的上古读音就是亮,这个字的本字就是“梁”。

2.匣子。匣,普通话读xiá,方言古音he,读若呵。例句:匣(he)子有大的,也有小的。在上古音中,x声有很多读h声,比如:陷xiàn,方言古音hàn;咸xián,方言古音含;虾xiā,方言古音哈。

3.坫桌。㙐,duǒ,本义指放置物品的土台。《易·頤卦》今作朶。《字彙补》作朶字古文。也就是说,“㙐”通“朵”。《广韵》《集韵》据此认为,“㙐,垂貌”。这完全是误解,“㙐”所通的其实是“垛”,还是指土台。所以《正字通》强调,“㙐无垂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㙐本作墆,高貌也。以土为之,高可屏蔽,其字俗作店。崔豹曰:店,置也,所以置货鬻物也”。在这里,“店”的本字是“坫”,diàn,《通雅》“凡垒土甓成台可庋物者,皆谓之坫”。“㙐”的字义与“坫”(diàn)相同,后来“坫”行而“㙐”渐废,字义也不仅仅指土台,而泛指一切可以放置物品的垫子。坫,后来俗改为“垫”。垫的本义是指地之下也,并无铺垫之义,表示垫物之义的“垫”,本字是“坫”,通“砧”。方言将床前的踏板称为“㙐(duǒ)板”。今天我们将切菜板称为“坫板”,就是因为要将菜放置在上面。后来随着“占”的音变,“坫”改读为zhān。

4.饭箢子。竹篾编成的盛饭的器具。箢,yuān,从宛,现在读音wǎn,弯曲也。饭箢子是个扁圆弯曲的竹制盛器。

5.水沏子。烧水的壶。沏,本义水流疾貌,上古读音与“刺”相近。沏茶、沏水,水流急也,如同刺杀的动作。有些方言就将沏水读为“刺水”。

6.水挖子。“搲(瓦)”,表示用手或瓢狀舀取,是个后造字,本字是“挖”。有不少取物的容器都从“挖”,比如:水挖子、粪挖子、挖斗。只是在方言中,“挖”字变成“搲”,读若晚。

7.舀子。“舀”,yǎo,指用瓢、碗取水、油、粥等流体。根据喻四归定的声母演变规律,“舀”上古读若dao,比如:从水缸里舀(dao)点水。后来,“舀”又音变为tao,相当于现在的“掏”。现在有不少从“舀”的字,还保留着上古音dao,比如蹈、稻、萏;有更多的字保留着中古音tāo,比如:搯慆滔槄䤾䈱謟瑫𡺫。问题是,当“舀”音变为yǎo后,“舀”的tāo古音并没有在方言中消失。久之,人们搞不清楚表示舀取、挖取的tāo应当怎么写,于是便找了一个注音字“挑”。从字义上看,“挑”并无舀取、挖取的意思,所以“挑”表示舀取、挖取时是个注音字,本字就是“舀”。

8.调羹。汤匙。调羹并不是从“挑子”演化而来的,也就是说,“调羹”的本义不是用挑子调制羹。“调羹”只是注音。章炳麟《新方言·释器》“斟羹者或借瓢名,惟江南运河而东,至浙江、福建数处,谓之刀圭,音如条耕”。刀圭,旧时量药之器具,形状如同今天的汤匙,古读如“条耕”,即今之“调羹”。在上古音中,刀与挑音近,圭与梗音近。“圭”是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通指小勺,并无细致要求。

9.水㪻子。今卖酒商人汲酒于瓶中之器,乡人从井罐中汲开水之器,名曰酒端子、水端子,本字是“㪻”。《说文》抒滿也。截一节苗竹,在结巴之上10-15公分处锯开,只留下3公分宽的长柄。“㪻”普通话念juàn,但方言读若端。《广韵》《集韵》芳万切。因为上古没有轻唇音,芳万切不念贩,而是读若端。需要注意的是,“㪻”是指汲取的动作,㪻子才是器物。

10.饭甑子。炊具,底部有许多透蒸汽的小孔,放在鬲上蒸煮。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甑所以炊烝米为饭者,其底七穿,故必以箅蔽甑底,而加米于上”。“甑”读音从“曾”,就是因为它有一个隔层,增层也。

11.钢种锅。“铝”称作“钢种”,因之,铝锅称之为钢种锅,又称钢精锅。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铁活泼,不易还原,古代社会并没有铝这种金属,金属铝是在1825年才被英国化学家戴维制得的。在一百多年前,铝被认为是一种稀罕的贵金属,价格比黄金还贵,人们便称铝为“钢精”,意思是“比钢铁还精贵”。“钢种”是从“钢精”引申而来的,“种”与“精”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表示精选、提炼的优良结果。

12.鑮刀。切菜刀,方言读若“排刀”。“鑮”的本意是大钟,但它又特指一种锄地农具,鑮刀与鑮锄形似。当然,现在执意写成“鑮刀”已经没有必要了。

13.把缸子。搪瓷缸,因为它有个把手,故称把缸子,读若巴缸子。

14.梯子。梯,tī,方言古音dì,读若弟。“梯”从递,有传递之义,凡阶皆谓之梯。

15.笆斗。用竹条或柳条编织成的盛物器具。笆,本义棘竹,称为笆竹(棘竹),“篱笆”即用篱条和笆竹制成的障碍。斗,笆斗的形状如同量米的斗。笆斗又称栲栳。“栲栳”是注音字,“栲”是“曲”的假借,“栳”是“枊”的假借,栲栳即柳条弯曲编成的盛器。在上古音中,“栲”音近“曲”,“栳”音近“枊”。

16.瓮子。陶制盛器,小口大腹。瓮,wèng,由于上古无轻唇音,w声上古读m声,所以“瓮”在方言中读若mèng。瓮子,读若闷子。缸,《说文》“似罌,长颈,受十升”。缸,声从工,义同瓨,“瓨”读hóng,表示长颈。不难看出,颈、项也从工。缽子,僧侣所用的食具,像碗,底平,口略小。缽,上古音与“佛”相同。

17.橱柜。本指放碗筷的柜子,通指收藏、放置东西的家具,前面有门,比如:书橱、衣橱、壁橱、碗橱。橱,从厨声;厨,厨房,《说文》“庖屋也,从广尌声”。《说文句读》“《孟子》始有厨字,是周初名庖,周末名厨也”。庖,《周礼·天官》庖人。《注》“庖之言苞也,裹肉曰苞苴”。“苞苴”指用苇或茅编织成的包裹鱼肉之类食品的用具,庖屋即存放肉袋的地方。在上古音中,橱、厨、尌、苞的读音相近,读若豆,相当于现在的包、袋。柜,繁体字櫃,收藏东西用的家具。櫃,从匮。《说文》匣也。《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匱,次为匣,小为匵”。“匱”是大匣,上古音与巨、柜相同,都是表示巨大,故又引申为空荡,匮乏也。

18.箱子。收藏衣物的方形器具,上面有盖扣住,比如:衣箱、书箱、药箱。《说文》大车牝服也。牝服谓车箱,服读为负。箱的本义是车箱。为什么牝服谓之“箱”?因为,相、箱、纕、厢、镶音、义相近,都读若香,都有镶嵌或相配合之义:车箱相嵌在车子上面,厢房连接在堂屋两旁,“纕”是佩带于某物之上的意思,城箱是指连接城市的近城地区。收藏衣物的箱子并无相嵌或相配合之义,只是因为它形状是方形,又盛装物品,取义于车箱而已。

19.床。供人睡卧的家具。繁体字牀,《说文》安身之坐也。凡从爿,都有卧息之义。《释名》人所坐卧曰牀。《廣雅》栖谓之牀。可见,古代的床可坐可卧,主要还是坐。但它为什么读若chuáng?本义到底是什么?《释名》“牀,装也。所以自装载也”。这个解释是有问题的,不能说古代的床要自装载。因为古无⾆上音,“床”的ch声,上古是d、t声,“床”上古音读若荡,中古音读若堂,荡、堂都有广阔、宽大之义。床、裆、堂、场、张、廊、昌、彰上古音相近,都有广大、宽大的意思。比如:苗床、牙床、河床、车床,其中的“床”都是指一块相对宽大的地方。马扎又称为“胡床”,因为它上面也有一块相对较大的平面。但是,那些认为“床”来源于马扎的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安庆乡间有一种类似于竹床的木家俱叫大凳,实际上应当写为“床(dāng)凳”,这是正宗的古音。

20.门。繁体“門”,本义双扇门。《说文》闻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闻者,谓外可闻于内,内可闻于外也”。《玉篇》“人所出入也,在堂房曰户,在区域曰门”。从上可见,“门”是个象形字,供出入方便而设置,堂屋入口叫户,旁屋入口叫门。门通闻,因为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w声上古读m声,“闻”上古读若门。

21.窗户。房屋通风透气的装置。窗,从囱,灶突,今称烟囱。凡是从“囱”的字,都有空心、通达的意思。比如:聪(聰),脑子开窍也;葱,中间空心也;璁,透明的美石也。窗,《说文》本作囪。在墙曰牖,在户曰囪,或作窗。《释名》“窗,聰也,于外窥內为聰明也”。因为上古无舌上音,现在的ch声,上古是d、t声,“窗”上古读若洞、通,假借为通、洞、孔。《集韵》《韵会》“通孔也,灶突也”。

22.桁条。梁上或门框、窗框等上的横木。桁,普通话读héng,方言读若嫌。在方言中x母与h母经常互换,比如咸,方言读若含。桁,衔接也。所以称为桁条,因为它衔接椽子。椽,放在桁条上架着屋顶的木条。《释名》曰“椽,传也,相传次而布列也”。

23.椅子。有靠背的坐具。《说文》梓也。《埤雅》椅即是梓,梓即是楸。《正字通》“椅,坐具后有倚者,今人俗呼椅子”。可见,椅的本义是木名,假借为有靠背的坐具,取义于“倚”。根据喻四归定的声母演变规律,“倚”“椅”上古音应当读若抵,比如:他倚(di)着墙靠着。

24.凳子。有腿没有靠背的坐具。或指床前踏具。凳,从登声,几属。在上古音中,凳、城读音相同,读若东,相当于现在的“墩”,都是指台子。墩是个后造字,墩就是城,指土台子。城墙就是个土台子,没有靠背的凳子,看上去就是个矮小的台子。


25.灯。照明的器具。《集韵》本作镫。《说文》镫,锭也。《注》徐铉曰:锭中置烛,故谓之镫。今俗别作燈。豆有足曰锭,无足曰镫。需要注意,这里的“灯”指灯火。后来的油灯,来源于“釭”,方言读若锅,因为灯盏形状如同锅,古音读若灯。

26.桌子。古称几案。“桌”本作“卓”,有高而直立之义。桌子相对于床、凳,有高耸之义。在上古音中,卓、的、钓、倬、罩读音相同,读若夺,相当于后来的“突”,突出也,高出也。案,从安,根据喻三归匣的声母演变规律,“案”上古读若han,取义颃、昂,即高耸之义。由此可见,桌、几、案,类似也。


27.锅。烹煮食物或烧水的器具。现在的锅,古代称为釜,读若豆(古无轻唇音)。“锅”的本义指車釭,用作饮具是借字。《玉篇》车釭。《扬子·方言》车釭,齐燕海岱之间谓之锅。釭,车毂口穿轴用的铁圈。“锅”从呙,通窝、弓,形状类似也。民间将彩虹称为釭子,也是因为彩虹呈锅形。釭、虹,从工,上古读音相同。

28.盆。盛放东西或洗涤的用具。《说文》盎也,从皿分声。因为上古无轻唇音,f读若p、b声,所以,盆、分、盘、搬、奔上古读音相同或相近,“盆”即搬运东西的器皿也。盘,本字是盤,意思相近,也是表示搬运。搬,方言中读若盘,又读若奔。

29.碗。盛饮食的器皿,上面口大而圆。碗,从宛,表示弯曲,因为碗呈半圆形也。

30.筷子。夹饭或其他东西用的一对细棍儿,亦称“箸”。箸,zhù,上古读若都,取义于“侣”,表示两只、成双。箸、侣,上古都读若都。为什么又称筷子?民间故事曰:船民和渔民特别忌讳“箸”,最怕船停“住”了,更怕船“蛀”。这个解释完全是凭空臆想。“筷”是个相当迟的后造字,但方言读音应当很早就有。筷,从快,而“快”从“夬”,“夬”的读音同决、诀,音近于“逐”,即音近于都。所以,“筷”属于“箸”的音变。

附:电棒:日光灯;大凳:木榻;土墼:土坯;盆桶:子孙桶;摇窠:摇床;龙骨车:水车;罩子灯:有玻璃罩的煤油灯;幌子:商人挂在门口的招牌,比喻骗人;枋子:棺材;簟(垫)子:竹凉席;席子:草席;角子:硬币;标子:祭祖时插在坟头上;升子:十升一斗,十合(各)一升;牛轭子:架在牛脖子上;攮子:短的尖刀;戳子:章、印章;票子:纸币;约子:稻草拧成的绳状物;盐篓子:小篓子;竹蒿子:晾衣竹竿;眼睛罩子:眼镜;起子:镙丝刀;筛箩子:筛子一种;杠子:较粗的棍子;井罐;镶在灶台上的铁罐或陶罐;摺子:记帐本或存折;蛮槌:棒槌;筢子:五齿的竹耙;耙(爬)子:钉耙,粪耙,草耙;筷笼子:即筷筒;竹榻子:竹制榻子;瓶𡎺子:瓶塞;鞋拨子:铜制辅助穿鞋用品;鞋楦子:使新鞋鼓起来的本制器物;箅子:蒸食物容器的隔层;杌子:没有靠背的凳子。
石滚、木耙、铁耙、木耖、铁齿耖、拖扒、扬掀、雁翎刀、刺网、丝网、夹网、撒网、大网、斛桶、粪筲子、苗担、筢子、板车、鱼箩、铁锨、木锨、耥耙、老虎爪子、篅条、锨蒲、稻箩、油毛毡、通铺、亮瓦、钌铞儿、银橱、大柜、座子床、花床、恭凳;条几;猫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