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中动物的名称,现在常见的是俗名,而其学名一般都比较怪异。其实,见怪不怪,动物名称的读音都是有讲究的,绝对不是随意的。
1.蝙蝠。俗名盐老鼠,其实应当写作檐老鼠,因为它喜欢倒挂在屋檐下。《说文》“蝙蝠,服翼也”。这里的“服”通“蝠”。闻一多《古典新义·<尔雅>新义》“蝠读为蹼,蝙蝠之足亦有膜蹼属相著,故谓之蝙蝠也。蝙蝠连绵词,析言之可曰蝙,亦可曰蝠”。因为,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f声,上古是b、p声。也就是说,“蝠”(fu)上古读若“蹼”(pu),即蝙蝠有膜蹼相连的翅膀。

2.腹蛇。俗名土拨蛇。正确的写法是“土腹蛇”。因为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f声,上古是b、p声。依据这个规律,“腹”(fu)上古读bu,读若步。

3.䱗子。俗名䱗鲦子。鲦,明显来源于“条”,因为这种鱼呈条状。䱗,又写为𩽐,是个后造字。《集韵》“千安切,音餐”。这个字的本字是“迁”,因为䱗子喜欢游动、迁移。本字也可能是“纤”,表示此鱼纤细、狭长。在上古音中,餐、灿、迁、浅、痊的读音都是一样的。

4.鲂。俗名扁花。因为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f声,上古是b、p声。所以,“鲂”(fáng)上古读若pang或biǎn。正因为如此,鲂鱼又称为鳊鱼、鰟鱼、魾鱼。实际上,都是指这个鱼身体扁平。《尔雅·释魚》魴魾。《注》“江东呼魴鱼爲鳊,一名魾”。

5.蚯蚓。俗名寒蚓子。《本草注》“蚓之行也,引而后申,其塿如丘,故名蚯蚓”。意思是说,这个小虫子的窝如丘,故曰“蚯”;其身体能引、能伸,故曰“蚓”。崔豹《古今注》云:“蚯蚓一名曲蟮,善长吟于地下,江东人谓之歌女”。谬矣。按,蚯蚓与蝼蝈同处,鸣者蝼蝈,非蚯蚓也。

6.蛭。俗名蚂蟥。蚂,从马,表示大。在昆虫名称中,有不少从“马”,比如:马蜂、蚂蝇子、灶蚂子等。蟥,本义是米中小虫,读若yang,音近于“引”。从中可以看出,“蚂蟥”中的“蟥”,无论读音还是字义都相当于“蚯蚓”的“蚓”,也是表示蚂蟥身体能引、能伸。只是它保留了上古音,不读yang,而是读huáng。因为,根据“喻三归匣”的声母演变规律,现在的部分y声(喻母),有一些在上古是h声。所以,“蚓”上古读若huáng,写为“蟥”。那么,为什么它的学名是“蛭”呢?《司马相如·上林赋》蛭蜩蠼猱。说明这四个字是可以假借的,本字是“柔”。柔,通蜩,叠韵通假;蜩,通蛭,双声通假。蚂蟥真正的学名是“蛭蝚”,表示它身体柔软。

7.鳙。俗名胖头鱼。鳙,yōng,相当于“颙”,大头也。《说文》“大头也,从页禺声”。《诗》曰:“其大有顒”。

8.鯶子。俗名草鱼。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鯇鯶古今字,今人曰鯶子,读如混。完声,户版切,旧音也;胡袞切,今音也。音转而形改为鯶矣”。意思是说,旧时写为“鯇”,读若悍,因为此鱼性强悍;后来音变为混,字也因之改写为“鯶”。

9.鸲鹆。俗名八哥,又名鸜鵒、寒皋等。八哥性情温驯,容易接近人,修舌后能模仿简单人语。关于俗名“八哥”的来源,说法很多。有人认为,八哥两翅有白色翼斑,飞翔时从下往下观看,左右的白色纹形成八字,八哥由此得名。这个说法是凭空臆想,八哥翅上的白羽因品种不同形状各异,有的几乎没有,并不呈现明显的“八”字。而且,翅上杂有白羽的鸟多得很。鸲鹆,qú
yù,这两个字的上古读音几乎是一样的,读若构哥,是个拟声词,相当于咯咕。这个鸟俗称华华鸟,相当于哗哗鸟,形容群起叫唤声音喧哗而嘈杂。华,通花、挂、划,都是指剖开、劈开的意思,相当于“别”“八”,所以又称哵哵鸟。李时珍《本草纲目·禽三·鸜鹆》:“鴝鵒,哵哵鸟、八哥、寒皋。哵哵,其声也”。“哥”来源于“鹆”,因为八哥学名鸲鹆。

10.鲋。俗名鲫鱼。《博雅》鰿也。《尔雅翼》鲋,鰿也,今作鲫。《酉阳杂俎》“洞庭之鲋。陸佃曰:此鱼好旅行,吹沫如星,以相即谓之鲫,以相附谓之鲋”。鲋,fù,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f声,上古是b、p声,所以“鲋”上古音读若铺(pu),指这种鱼吹沫如星,即喜欢吐(pu)水以相即,因而谓之鲫。而𩺀、鰿都是注音字。

11.䲡。俗名泥鳅。《说文》鰼也,从鱼酋声。《山海经》“囂水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魚,其状如鵲而十翼,鳞在羽端”。囂水,即今天的习水河,可见“鰼”是因为它产于习水。而“䲡”来源于“鵲”,虽然只是一种传说,不可能有一种鱼形状如同鵲,而且长有十翼。原先的“鰼”可能也不是指泥鳅,但古代汉字多假借,因之约定俗成。我们更愿意相信,“䲡”来源于“虬”,指小龙,引申为卷曲。《抱朴子》“母龙曰蛟,子曰虯,其状鱼身如蛇尾”。虬,qiú,由于上古q声变j声,“虬”上古读jiù,读若旧。泥鳅形状与虬龙相似,而且习惯身体卷曲。

12.青蛙。俗名蛤蟆,读若扛妈。蛤,本义指蛤蜊;蟆,本义指蝦蟆,指一种蚊虫。可见,“蛤蟆”只是个注音字,并非本义。要想搞清楚“蛤蟆”两个字的本义,还是要从其读音“扛妈”入手。从来,方言读音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在方言中,q、k、g声经常互换。扛,本字是咕,音变为扛(káng)。又,上古无轻唇音,现在的w声,上古是m声,所以“蛙”上古音读若妈(ma)。由此可见,“扛妈”实际上就是青蛙的上古读音,只是后人不知道这个道理,用注音字“蛤蟆”来代替。青蛙,咕哇,咕也,哇也,鼓哇哇叫也。

13.乌鸦。俗名老鸹。鸦,yā,鸟类的一属,嘴大翼长,叫声“丫丫”。喜鹊,俗名鸦鹊。但在上古音中,丫、牙、雅、吾、五、鱼读音相同,所以“丫丫”相当于“唔唔”“哇哇”。有一种鸦鸟全身黑色,故称为乌鸦。鸹,guā,读若刮,老鸹,即叫声“刮刮”“呱呱”。但是,安庆方言“鸹”不读guā,而是读若“哇”(wa),相当于“丫”“鸦”。

14.黄刺蛾。俗名洋辣子。蛾、牙、芽,上古读音完全相同,所以,“蛾子”实际上就是指芽虫,即幼虫。“洋辣”两个字是注音字,其本字一定与蜇人有关。洋,yáng,一般理解为这种虫子从外国进入。这种臆想肯定是不正确的,因为古人根本不知道这种小虫子从何而来。“洋”在上古既不指大洋,也不指外国。根据喻三归匣的规律,现在的y声有一些在上古是h声,yáng在上古读若háng,音变为hē,本字是蠚,读若呵。辣,本字是剌,本义是割开、划开。洋辣子,本字是蠚剌子,上古读若哈拉子。

15.蝴蝶。《说文》“本作蜨,蛺蜨也,俗作蝶”。蛺,同夹,《本草》“蛺蝶轻薄,夹翅而飞”;蜨,同捷,表示蝴蝶飞行快速。《古今注》“蛺蝶,一名野蛾,一名风蝶,江东呼为捷末”。这里的“捷”指快捷,“末”(mo)指“蛾”(wo),“捷末”即飞行快速的蛾子。“蛺蜨”则指夹翅快速飞行的蛾子。只是,“捷”后来音变为jie,“蜨”便改写成“蝶”。“蝴”通胡,但是这里的“胡”并不像胡瓜、胡豆、胡椒那样指胡人。胡,hu,在上古音中,胡、户、虾、厦、下、于、芋读音完全相同,而“芋”上古读若du,相当于现在的“大”,“胡”也经常表示大,比如:胡蜂、蝴蝶、胡同、胡考(年纪大)、胡老(元老)、胡福(大福)。

16.鲤鱼。鲤,lǐ,字典中不见这个字的本义。我们发现,在动物名称中有很多字读若lǐ,表示钻洞、潜伏。比如:鲤鱼、狐狸、鳢(乌鱼)、鲮鲤(穿山甲)。所以,lǐ来源于“里”,表示进入、潜藏。狐狸,《说文》伏兽,遇到危险喜欢将上半身藏起来,俗话说“狐狸的尾巴露出来”;穿山甲,爪长而尖锐有力,用以掘洞穴居;乌鱼与鲤鱼同属,素栖于池塘泥巴中;蠡,《说文》虫齧木中也,喜欢呆在树木中也;蛎,生活在浅海泥沙中。

17.
河蚌。俗名胡蛤子,读若胡刮子。蛤,gé,蛤蜊。但这里的“蛤”不读gé,而是读若上古音刮,刮、割、葛、适、界的上古读音是一样的。胡蛤子,很容易理解成湖蛤子,湖中的蛤蜊也。这是不正确的。蚌与蛤,长者曰蚌,圆者曰蛤。《国语注》小曰蛤,大曰蜃。“蜃”就是蚌。所以,这里的“胡”是大、长的意思。胡,hu,在上古音中相当于现在的“大”,比如:胡蜂、蝴蝶、胡同、胡福(大福)。在“胡同”中,“胡”表示幽长、深邃,“同”通洞,表示巷道。胡蛤子,就是大的蛤蜊、长的蛤蜊,实际上就是蚌。“蚌”从丰,就是表示比蛤大、比蛤长。

18.斑鸠。俗名鹁鸽儿。鹁,其声也。声若布谷,故又名鹁鴣、勃姑、步姑。李時珍曰:“鸽性易合,故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