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安庆方言中,挑子就是勺子,勺子就是挑子。在江淮之间的南京、合肥、铜陵、芜湖一带,这种叫法也很普遍。那么,挑子与勺子是什么关系呢?
勺,sháo,方言读若朔(shuo),一种有柄的可以舀取东西的器具。《说文》挹取也。《周礼·冬官考工记》“梓人为饮器,勺一斗”。《注》勺,尊斗也。《仪礼·士冠礼》勺觶角柶。《注》“勺,所以㪺酒也。《玉篇》亦作杓”。尊斗中的“斗”,本字是“枓”,省作“斗”。“勺”通“枓”,所谓北斗星即是北枓星,即像勺子一样的星座。从中可以看出,“勺”的本义是舀酒器,泛指舀东西的器具,字义是清晰的。
但是,“勺”的读音是个问题。因为上古无舌上音,即上古没有普通话中的zh、ch、sh、r几个声母,卷舌音声母在上古都读成舌头音声母d、t、n、l。所以,“勺”在上古不读sháo,也不读shuo,其声纽应当是d、t。前文已经提到,“勺”通“枓”,“勺”在上古应当读若dǒu。有些字典认为,“勺”不仅通“枓”,还通“杓”,分别读sháo、biāo。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杓”的本义并不是勺子,而是勺子的柄,所以它只读biāo,就是今天的“柄”。


挑,tiāo,现代汉语主要有三个意思:一是肩膀承担重物,挑担子也;二是选择,挑肥拣瘦也;三是挖取,挑野菜也。“挑”的本义是什么呢。《说文》“挑,撓也,一曰摷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挑者,谓拨动之。左传云挑战是也”。可见,“挑”本义是与“撓”相同,表示搅动、扰乱,比如:挑祸子、挑拨离间、挑战者、挑逗、挑衅等。选取物品时,势必要在一堆东西中搅动,所以“挑”引申为挑选。摷,chāo,本义是拘击,乃是搅动、扰乱的引申之义。从字义上看,“挑”本义并无舀取、挖取的意思。读音上也有问题,“挑”从兆声,而兆声上古是定母宵韵,从兆声的窕、佻、挑、跳、桃、都是定母字,读若盗。中古以后,“挑”才音变为tiāo。所以,“挑”表示舀取、挖取时是个注音字,一定还有一个表示舀取、挖取的本字。
《说文》“挑,一曰摷也”。有些人据此认为,“挑”还是有舀取的意思,因为“摷”可引申为取物、水中捞物,比如:你把水里的杂草摷干净;摷点水磨刀。这个解释是完全错误的,例句中“摷”字正确的写法是“抭”。抭,tāo,《说文》“舀或从手从宂,抒臼也”。“抭”无论是读音还是字义都与例句是相合的。问题是,“抭”古通“舀”,又读作yǎo。一般字典中解释说:“抭”,yǎo,古同“舀”,舀取;tāo,舀具。这个解释是站不住脚的,动词名词化后读音应当是一样的。为什么“抭”有yǎo、tāo两个读音呢?这是因为,在古方言中y多读为h、d、t。比如:古音读“援”如“换”,读“营”为“环”,读“于”如“乎”;读“夷”如“弟”,读“也”如“它”。所以,“抭”实际上就是“舀”,古代读若tāo,后来音变为yǎo。但是,音变的情况是非常复杂的,有些地方变了,有些地方没变,有些地方则两音并存。
也就是说,表示舀取、挖取的本字是“舀”,古音是tāo。问题是,当“舀”音变为yǎo后,“舀”的tāo古音并没有在方言中消失。久之,人们搞不清楚表示舀取、挖取的tāo应当怎么写,于是便找了一个注音字“挑”。需要说明的是,“舀”与“挑”一样,上古音都是dao,后来才音变为tiāo或tāo。不过,方言中还有dao的古音遣存,比如:将食物从容器中舀取出来,方言称做“dao出来”。俗写为“捣”是不正确的,写为“倒”意思就更对不上了,正确的写法就是“舀”。现在有不少从“舀”的字,还保留着上古音dao,比如蹈、稻、萏;有更多的字保留着中古音tāo,比如:搯慆滔槄䤾䈱謟瑫𡺫。
从这个意义上说,今天所说的取水的舀子,古代就称作tiāo子,读若挑子。但是,今天的舀子与挑子是完全不一样的,舀子是指瓢类较大的取水具,而挑子就是指勺子。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勺子”的说法是相当古老的,上古读若“斗”或“斗子”。它本身就是一种取水具,因为形状而得名。“挑子”的说法比较迟,因为“舀”“挑”是个动词,还要动词名词化,还经过慢长的音变过程,还由“舀”演变为“挑”。但“挑子”的出现也不是太迟,更不是近现代。《康熙字典》“抭,他刀切,音叨。抒物之器,与挑同”。这说明,起码在康熙之前,“挑子”的说法已经流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