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国很多地方,“马虎子”是大人吓唬小孩子的一大法宝,每当小孩哭闹,大人就会说“马虎子来了”,小孩立刻吓得不敢作声。那么,“马虎子”三个字的正确写法是什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大人和小孩都不知道“马虎子”是个什么东西,只晓得是个专门残害儿童的凶神恶煞的可怕家伙。各地的叫法也有区别,北京和江淮地区叫“马虎子”,河北称“麻猴子”,山西、浙江、江苏叫“麻胡子”,川渝一带叫“麻老虎”,还有称“妈胡子”、“摸胡子”、“大马虎子”等。
有人猜测,“马虎子”可能是豺狼一类的食肉动物。蒲松龄《慈悲曲》:“那孩子是怕被那马虎吃了,我还得去找他。”丁淮汾《俚语证古•兽》:“狼谓之马虎,麻虎为虎之双声音转……獌,狼属。虎谓其如虎食人也”。
有人认为,“马虎子”应当指野蛮无理的粗人。《太平广记•酷暴》转引唐代张鷟的《朝野佥载》:“后赵石勒将麻秋者,太原胡人也。植性虓险鸩毒,有儿啼,母辄恐之麻胡来,啼声绝,至此为故事。”在这些人看来,“马虎子”写为“麻胡子”,指匈奴大将麻秋。
以上两种说法都显得证据不足,所谓孤证不立也。但它们提供了一个线索,在隋唐之前没有“马虎子”这个说法。
鲁迅在《朝花夕拾》集后记中对“马虎子”的来源作了详细论证:“我在第三篇讲《二十四孝》的开头,说北京恐吓小孩的‘马虎子’应作‘麻胡子’,是指麻叔谋,而且以他为胡人。现在知道是错了,‘胡’应作‘祜’,是叔谋之名,见唐人李济翁(即李匡文)做的《资暇集》卷下,题云《非麻胡》。原文如次:——
‘俗怖婴儿曰:麻胡来!不知其源者,以为多髯之神而验刺者,非也。隋将军麻祜,性酷虐,炀帝令开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风而畏,互相恐吓曰:麻祜来!稚童语不正,转祜为胡。’”
元末陶宗仪《说郛•开河记》:隋炀帝大业元年,征发民工五百余万人,命将军麻叔谋开运河,自大梁至淮口,趁机贪墨,收宋襄公、宋偃王鬼魂之贿,应允不伤害其坟墓,乃擅自改变开挖线路。后奸赃败露,被腰斩。当代画家黄裳先生《说麻胡》:“小时候也常听到祖母和母亲口中的‘马虎子’,总以为是马猴一类可怕的动物,现在明白指是‘杀人不眨眼’的大灾星。”
据史料记载,麻叔谋的确残暴异常。唐代颜师古《隋遗录》(又名《大业拾遗记》):“大业十二年,炀帝将幸江都……车驾既行,师徒百万前驱。大桥未就,则命云屯将军麻叔谋濬黄河入汴堤,使胜巨舰。叔谋御命甚酷,以铁脚木鹅试彼浅深。鹅止,谓濬河之夫不忠,队伍死冰下。至今儿啼闻人言麻胡来,即止。其讹言畏人皆若是。”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虎子”应当是指麻祜麻叔谋,取意其凶狠残暴。可能是感觉到单凭凶残,不足以解释为什么“马虎子”专门用来恐吓小孩而不是大人,民间又流传着麻叔谋蒸食民间小儿的故事:当年隋炀帝下诏开汴渠,麻叔谋被任命为开河督护。他到达宁陵后患病,医生说必须用肥嫩的羊肉蒸熟后加入药物一起服食。麻叔谋让人找来几只羊羔,同杏酪、五味子一同蒸食,名为“含酥脔”。宁陵县下马村有个叫陶榔儿的,家财万贯却为人凶暴,他家的祖坟靠近河道,害怕挖河时被发掘,就偷了别人家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杀死后砍掉头和脚,蒸熟装入食盒献给麻叔谋。麻叔谋吃着这肉,香美异常,就下令让河道在经过陶家坟地时绕了个弯。陶榔儿兄弟感谢麻的恩德,继续偷盗小儿蒸熟献给麻叔谋来讨赏。其他百姓得知也效仿他们,偷盗了乡间小儿换取赏赐。于是,当地凡是有小孩的人家,都特别制了一个大木柜子,用铁皮裹封,夜里就把小孩藏在柜中用大锁锁牢。即使如此,丢失小儿的事件仍不断发生。后来麻叔谋恶贯满盈,隋炀帝以“食之人子,受人之金,遣贼盗宝,擅易河道”等罪名惩治他,派大将把他逮捕处死,陶榔儿兄弟也同时正法。
麻叔谋吃小儿的故事在《隋唐演义》中有,明末阮大铖《牟尼合》中也写了类似的情节,但都属于野史。按常理分析,麻叔谋吃小儿的事情十有八九是没有的。一般来说,凶残就可以恐吓小孩,不必非要吃小孩。比如,人们还拿老虎来吓小孩,而不用来吓大人,并不意味着老虎只吃小孩不吃大人。
“马虎子”到底长得有多可怕呢?如果小孩问起来,大人便模仿“马虎子”的样子:用双手的食指勾住嘴角,再用两个拇指按住眼角往下拉,用力使面部变形,同时配以恐怖的声音和神态装出鬼脸。
由于麻叔谋凶蛮异常,“马虎子”不仅用来恐吓小孩,也借以比喻粗鲁、缺少教养,比如:这人和麻胡佬一样,人肉都吃得下去。又由于民间将麻叔谋刻画成凶神恶煞的样子,“马虎子”又借以比喻很脏、很丑陋,比如:这小伢一天到晚脏兮兮的,脸上搞得像马虎子一样。在一些地方,又把脏小孩讹为“拉虎子”。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有人将“马虎子”与干事不认真之“马虎”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看来,有必要另文解释干事不认真之“马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