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焐。被子,方言有好几种写法:(1)被窝。这个写法很形象,睡觉时盖在身上的被子的确像一个窝,睡好起来后堆在一边的被子也像一个窝。问题是,披挂晒着的被子、叠起来的被子、完全摊开来的被子,都不像一个窝,所以,这个写法是有问题的。(2)被卧。被子是用来盖着睡觉的,从含义上讲写为“被卧”是可以的,只是“卧”不一定非要盖被子,所以有点勉强。(3)被火。被子是用来取暖的,跟火的功能接近,但被子毕竟不是火,所以“被火”这个词显得怪怪的。(4)被焐。被子是用来捂身子取暖的,称作“被焐”是没有问题的。根据以上分析,从词义上讲,被窝明显是不对的,被卧、被火、被焐基本上都能讲得通。那么,哪个最接近安庆方言读音呢?显然是“被焐”,写为“被捂”也是可以的。

袱子。在安庆方言中指毛巾。袱子的本义是指包裹或覆盖用的布单,所以包东西的袱子叫包袱,妇女的包头巾叫袱头,用布巾卷捆衣被叫袱被。袱,古音读若兜,兜东西也。有时虽然不一定兜东西,但可能兜东西的布一般都叫袱子。枕巾,叫枕头袱子。现在,很少有人称毛巾为袱子了,而是称作手巾。在安庆方言中,手巾不是指手帕,手帕叫手捏子。

褓被。褓,方言读若抱,本义指婴儿的被子,现泛指小号被子。《说文》緥,小儿衣也。褓衣指婴儿衣。襁褓,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亦指婴儿包。
裤头子——内短裤;老布——土布;头绳子——毛线;背褟子、汗褟子——背心;腰、荷包——口袋;围颈子——围巾;襻子——系衣裙的带子;幔褂、蒙褂——罩衣;篗(yuè)子——收线器;片筋——碎布头。

手袜子。安庆方言将手套称作“手ma(妈)子”,由于不知道ma字怎么写,现在出现了手抹子、手笼子、手巴子、手闷子、手帽子等多种写法。可以说,这些写法都不对,不是读音对不上,就是意思对不上。正确的写法应当是“手袜子”。从含义上讲,穿在脚上的叫袜子,戴在手上的自然可以叫手袜子,这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起码,它比手笼子、手巴子、手帽子要贴切得多。问题是,wà(袜)与ma(妈)读音差别好像有点大。其实,读音也没有什么问题。“袜”的上古音是明部月韵,《唐韵》莫撥切,《集韵》莫葛切,并音末。“袜”右边的“末”明显是表音的。更为重要的是,“袜”的繁体字是“襪”,因为读音相同,“襪”简化为“袜”。“袜”的本义是袜肚,俗称肚兜。当“袜”用作本义时读作mò,所以袜肚又称抹胸。这些都足以证明,“袜”的上古音与ma(妈)相近。所以,“手ma(妈)子”就是“手袜子”。不仅如此,“袜子”当初也读若末子,慢慢才音变为wà子。现在,广东周边就将手套称作手袜(wà)子。但在安庆方言中,手袜子并没有随着mò变为wà,而是音变为ma(妈),属于古音遗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