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芽儿就是茅草的花蕾,
开花前裹在嫩白的草皮里,把它抽掉剥出,白白的,长长的,吃起来甜丝丝的,嚼多了就有了泡泡糖的口感。相比之下,花叶芒(光茅)的茅芽儿更粗大一些,嫩的时候可以吃,成熟后还可以集束扎成扫把。由于茅草全国各地到处都有,所以这个小野味有着无穷多的名字:毛毛锥、毛锥子、毛管儿、茅根、毛燕草、毛毛线、甜甜杆、毛衣、毛毛丫、咕滴(拟声)、山笋、草包、穗穗儿等。
桐城方言把茅芽儿称作茅zhǎng(音掌)子。这个字怎么写?或曰,“茅苫子”。可是,“苫”并不是指茅草的花蕾,而是指用茅草编成的覆盖物。《尔雅》白盖谓之苫。《注》白茅苫,今江东呼为盖。编菅茅以盖屋者曰苫。而且,“苫”(shān)与zhǎng读音差别较大。或曰,茅苡。它的确是指茅芽儿,但这是北方大多地方的称呼,而且苡(yǐ)读音差别更大。
其实,这个字很简单:茅针子。桐城方言在读音上有所偏差,造成大家的误解与不必要的猜想。
需要说明的是,安庆方言喜欢在实物名词后面加上后缀“子”,但加“子”的情况不尽相同。有些与普通话相同,比如锤子、剪子、刀子;有些与普通话有差别,但大体能读懂意思,比如:浆糊子、窗台子、蚂蝧子(蚂蚁)、灶蚂子(蟑螂);还有一小部分由于不常用,听起来就会感到别扭,“茅针子”明显就属于这一类。在江淮以及江苏很多地方,茅芽儿就叫做“茅针”,可是安庆人偏要叫“茅针子”,而且还将“针”读作“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