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做市商”比“T+0”影响大!

(2020-06-01 17:21:58)
标签:

沪深

股市

大盘

做市商

t0

分类: 市场分析

“做市商”比“T+0”影响大!


很多事情,一旦涉及到利益了,

往往不像K线那样,

拉一拉大阳线,就能把问题解决。


一.“做市商”比“T+0”影响大。

T+0和做市商制度改革,对市场影响很大,特别是做市商制度,一旦推出时,自然会吸引大量资金雄厚机构对市场个股进行分蛋糕,这是颠覆原有市场规则格局的大事件,所以,当目前市场指数处于技术节点处时,在这些事件影响下,市场资金已经在争夺个股的支配地位。比如,你要做茅台的做市商,必须要一手有雄厚的资金,一手有大量的茅台筹码,才有资格竞争。


很多人以为这只是券商的事,其实,还有很多的机构也可以进行竞争,包括各类持有证券金融业务牌照的财团等。


总之,要想做做市商,就要钱多,还要有大量该股的筹码,否则,股民要从你这里买股时,你没有筹码怎么行。如果资金不雄厚,如果行情不好时,股民要把筹码抛给你,你没有资金接也不行。所以,国外很多做市商的背后都有着银行的背景。


除了T+0,做市商这两个新消息刺激市场,

还有一个说法也在刺激着市场,就是重新编制沪市指数。

这也相当于要把市场中的二,三线蓝筹品种、或者还会加入一些中低层的科技公司品种,在新的指数中比重会大幅度提升起来。

这里面不仅仅只是会影响市场指数的问题,而是会涉及到市场中有些资金群的资金(也包括利益)重新划分的问题,

比如,我原来把100个亿都买进了某几只大银行股里,现在或许会考虑分出来50亿到新的提高了指数比重的某几只二,三、四线股上,所以投资计划也要变,涉及到的一些个股的筹码也会出现变动。


二.为什么指数不跌反涨?

今天市场的大涨现象,说明了:

现在市场资金的目标从原来的以场外因素影响指数波动为主,

转变为以场内这些新规则的改革,引发的新的利益划分为主来布局和调整品种、筹码,提前进行新利益竞争的准备工作。

短线指数在此处该跌不跌,盘横一周,也与此消息因素影响有关。


前期博文分析大盘技术上,在此处应还需要进一步震荡“磨底”,来梳理系统。

那么,这种分析是否还有效?

我认为,目前还是有效的。

理由是,大盘(沪市)目前在日、周、月三个级别上的均线系统都还没有理顺,

现在属于系统不但是纠缠,并且还反压着指数,

指数即使短线上穿(反压的系统)上来,但还是不能一下子拉顺系统,系统里还会存在纠缠现象,

所以,指数就还需要再打回来震荡,继续梳理系统。


但是,有一种情况,就会改变目前指数系统纠缠的局面:

就是-----如果指数能够向上突破3270点高点顶位置的“水平颈线”的话,

此处沪市的系统纠缠状态就会得到改变。

因为当指数回升到3270点的位置时,日、周、月级上的短期系统,都将从“一堆中长期纠缠均线中冒头”穿出来,

到时,各级的短期系统将会带动中期系统加速向多头状态(梳理)转变。

整体系统就会从“纠缠不休”中走出来。

到那时,沪市指数就将进入“启动前准备”中,彻底摆脱目前这种“纠缠、震荡、磨底”的混沌状态。



不过,短线此处的上攻,对深指、创业和中小这些指数的转强影响,可能会更大于沪市,

因为,与沪市不同的是,沪市的中长期系统反压着指数,而深市这几个市场上的中长期系统是多头在支撑着指数,

两者状态不一样,因此,深市几个指数目前主要只涉及到梳理短期系统与中期系统之间关系的问题,

如果短期系统能够形成持续性上攻,而不出现“八爪线”,顺势冲出一个新高出来的几率,也是比较高的。


三.应该怎么应对?

有人问:面对目前市场这种新变化,应该怎么应对呢?

做好自己的股,继续按自己的计划做,因为有些事,目前还只能是看看热闹。


如果搞做市商制度,市场里每只股票都会有做市商,因此,每只股的筹码都会有“潜在的做市商机构”资金吸纳,

所以,也不用担心自己手里的个股是否被抛弃的问题。

但是,由于又涉及到(沪市)编制新指数的影响,那么,对于二、三线的一些蓝筹股,以及四线业绩不佳但属于正牌科技公司的品种,应该也会有资金关注。

特别是,前面这些都还只是一种意向性措施计划,每一项若是要落实下来,都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其中有些可能还会涉及到修改监管、规则法规的问题,以及层层审批的过程。

从这一点来看,今天几个市场的大阳跳涨动作,所余留下的这个缺口,可能又为后市指数打回来震荡“埋下一个雷”。

很多事情一旦涉及到利益了,

往往不像K线那样,拉一拉大阳线,就能把问题解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