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2013-11-29 14:16:21)
分类: 奇诗理论与探究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的异图异文较多,今比之如下。

分两类,一是原诗出入,一是仿改各异。

一、原诗出入

一)有两个版本

1、民间经文人加工

1) 古铜钱上图

相神智体诗的发明人是苏东坡,宋人桑世昌编纂的《回文类聚》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北朝有个使者来到东京。此人自诩能诗,骄横而看不起人。宋神宗便派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去接待他。这个使者见了苏东坡,语带轻蔑地请他做首诗。东坡微微一笑:“做诗不容易,看诗更不容易。”说毕,提笔写下一首《晚眺》诗,北使看后,不禁目瞪口呆,惭愧地说以后再不敢谈论诗词了。正是由于此诗典故,神智体诗有时又称“长亭诗体”,以意写图,以诗入图,构思巧妙,反映了古代文人的幽默、诙谐、机智、风趣。

神智体诗出现在花钱之上,非常少见,有人藏得一枚独特的花钱,就是这种诗体。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传说古代潮州有位才女名叫尤孟娘,美丽多情,天资聪颖,琴、棋、诗、画无一不精。某日傍晚,尤孟娘耐不住书房寂寞,依窗远眺,见窗外一池春水,成双成对的白鹅在池水中追逐嬉戏,不禁触景生情,思念起远方的丈夫。夜深了,尤孟娘迟迟无法入睡,辗转反侧,思绪万千,只得披衣下床,磨墨拈笔。然而,当她展开纸张正欲下笔时,一种年轻女子的羞怯感浮上心头。衷情直言,可能会被捎信人发现,实在不好意思。经过一番苦心思索,她提笔写下了12个怪字,托人带给她的丈夫。其夫打开信,面对这写得乱七八糟的文字,一时不知其意。苦思冥想,终于看出了其中乾坤:原来是首四句七言诗。于是星夜赶回,与妻子团聚。读为:

夜长横枕意心歪,斜月三更门半开。
短命到今无口信,肝肠望断少人来。

这是一首七绝,作者传是一位民间女子,其诗铸为铜钱,的确少见,但其诗应经过文人加工的。

2)《趣味诗三百首》录图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3)偶得据铜钱作图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2、郭沫若考证的版本

为孟姜女作,郭沫若解

解放前,我国有一批考古学家为了寻找孟姜女之墓,在山海关附近苦苦搜寻,花费了很大力气总算找到,但揭开后,人们无意中发现一块完整的白色手绢,上面有12个字,且三字一组,其形见上,开始人们均以为甲骨文,遂将其交给在甲骨文方面造诣很深的郭沫若,但当郭沫若看完后却说:“这并非古文字,而是一位非常有才学的妇女写给修筑万里长城的丈夫的一首怀念情诗”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半夜三更门半开,小姐等到月儿歪。
山高路远无口信,哭断肝肠没人来。

诗不合律,可见民间所为,不知是否郭老所言,只是一段古今文人及民间结合的趣事。

但以上两种版本,被今游于网络的人变改五花八门了。

附见《中华趣味语文》一书图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按:书中图“山高”画多云示高,借符号了,另“路”字没处理好,“远”不明。

二)异文情况

1、顺序问题。

1)句序,1、2句的颠倒。

斜月三更门半开夜长横枕意心歪。
短命到今无口信,肝肠望断少人来。

2)句序、词序的颠倒。

斜月三更意心歪,夜长横枕门半开
短命到今无口信,肝肠望断少人来。

2、用词不同。

1)第一句,原句,夜长横枕意心歪,变化有:

本“夜长”,异为“半夜”“夜半”;本“意心”异为“想心”

2)第二句,原句,斜月三更门半开,变化有:

词异,本“斜月”,异为“弯月”、“高月” ,句异为“小姐等到月儿(牙)歪”。

3)第三句,原句,短命到今无口信,变化有:
词异,“无口信”异为“无点信”、“无人信”;句异,“短命到今”异为“山高路远”。

4)第四句,原句,肝肠望断少人来,变化有:

本“望断”异为“哭断”、“愁断”;本“没人”异为“无人”。

二、今人仿套

1、张建富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三更夜半大门开,小乔横枕想心歪。
山高水远少人信,肝肠哭断大人来。

2、《倾世皇妃》中解诗谜

林心如主演的42集电视剧《倾世皇妃》最近热播中。第十二集说到潘玉(即楚国前公主马馥雅)无意中来到梅林,不费吹费之力就轻易破解了蜀国二王子孟祈陨多年无人解答的诗谜。这是从视频中截下来的图。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斜月倒枕门半开,夜长漏短无人来。
望断肝肠无点信,三更回首折金钗。

3、网上作品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弯月三更门半开,身入空门亦字哀。
长夜横眠空心思,望断斜桥无人来。

尤孟娘神智体《闺情》辨异

一首诗有这么多出入,可见人们对其关注和喜爱,但从诗图角度而言,当以正图正诗为学赏之版本,故文于此共赏互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