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桑世昌《回文类聚》

(2011-10-12 19:32:50)
标签:

杂谈

分类: 奇诗怪词资料汇

 

桑世昌《回文类聚》

桑世昌《回文类聚》

桑世昌《回文类聚》

桑世昌《回文类聚》

 

目录

 

《回文类聚》书前

一、乾隆御批
二、四库提要
三、朱存孝序
四、桑世昌序

卷一、璇玑图及相关 (1图)

一、璇玑图诗
二、跋钱镇州回文后
三、题织锦图诗
四、璇玑图考异

卷二、图形回文诗(16图)

一、盘中诗
二、盘鉴图
三、玉连环 (七图)
四、连环贯通回文
五、脱御连环 (二图)
六、藏头拆字连环
七、锦缠枝
八、拟织锦图 (二图)

卷三、一般回文诗(53首)

一、古体(12首)
二、近体(41首)

卷四、一般回文词(54首)

一、菩萨蛮(48首)
二、西江月(3首)
三、瑞鹧鸪(1首)
四、阮郎归(1首)
五、虞美人(1首)

卷五、补遗(朱存孝)

一、图形回文诗(4图)
二、一般回文诗词(20首)

附:资料

《回文类聚》续编

 

按:原书无目录,laodc据原书编。

 

回文类聚四卷、《补遗》 一卷(编修汪如藻家藏本)

 

零、作者:

 

桑世昌,字泽卿,淮海(今江苏扬州)人,陆游甥,宋末学者,博雅工诗,于翰墨一道,极喜王羲之兰亭序,庋藏数百本。辑有《兰亭考》、《回文类聚》等。事见《回文类聚》自序及《天台续集别编》卷五。
《回文类聚》收录了自魏晋至宋的回文诗共四卷,但后人认为近于文字游戏,有价值的作品不多,难能而不可贵。后来朱存孝编了《回文类聚补遗》,朱向贤编了《回文类聚续编》,足见回文诗之盛。

 

一、上谕:

 

乾隆乾隆四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 奉

上谕:昨阅四库馆进呈书,有朱存孝编辑《回文类聚》补遗一种,内载《美人八咏》诗词,意蝶狎,有乖雅正。夫诗以温柔敦厚为教。孔子不删郑卫,所以示刺示戒也。故《三百篇》之旨,一言蔽以“无邪”。即美人香草以喻君子,亦当原本风雅,归诸丽,则所谓托兴遥深,语在此而意在彼也。自《玉台新咏》以后,唐人韩偓辈,务作绮丽之词,号“香奁体”,渐入浮丽。尤而效之者,诗格更为卑下。今《美人八咏》内,所列丽华发等诗,毫无寄托,辄取俗传鄙亵之语,曲为描写。无论诗,固不工,即其编造题目,不知何所证据。朕辑《四库全书》,当采诗文之有关世道人心者。若此等诗句,岂可以体近香奁,概行采录?所有《美人八咏》诗著,即行撤出。至此外各种诗集内有似此者,亦著该总裁督同总校分校等,详细检查,一并撤去。以示朕厘正诗体,崇尚雅醇之至意。钦此。(乾隆)

 

二、提要:纪晓岚等

  《回文类聚》四卷,宋桑世昌编,世昌《兰亭考》,已著录。考刘勰《文心雕龙》曰:“回文所兴,则道原为始。”梅庚注谓,原当作“庆”,宋贺道庆也。盖其时《璇玑图诗》未出,故勰云然。世昌以苏蕙时代在前,故用为讬始,且绘像於前卷首,以明创造之功,其说良是。然《艺文类聚》载曹植《镜铭》八字,回环读之,无不成文,实在苏蕙以前。乃不标以为始,是亦稍疏。又苏伯玉妻《盘中诗》,据《沧浪诗话》,自《玉台新咏》以外,别无出典,旧本具在,不闻有图,此书绘一圆图,莫知所本。考原诗末句,称当从中央周四角,则实方盘而非圆盘;所图殆亦妄也,惟是咏歌渐盛,工巧日增,诗家既开此一途,不可竟废,录而存之,亦足以资博洽。是书之末有世昌自《跋》,称至道御制,登载卷首。此本无之,殆传写佚脱欤?其《补遗》一卷,则国朝康熙中,苏州朱存孝所采,兼及明人。然於明典故中,所载御制回文诗三十图,在耳目前者,即不收,则所漏亦多矣,姑附存以备参考云尔。

            ----出《四库总目提要》
 

三、朱存孝序

 

《回文类聚》四卷,乃宋臣世昌泽卿所纂,后明人张之象玄超复加增订。批阅之次,似觉玄超之所增订者,杂乱无绪,是以将彼旧增并予所习见之什,纂为续集,附于卷后。重锓诸木,因题于简端曰:靖节陶公有云:奇文共欣赏。盖以文之奇者,不忍独得,故必期共人欣赏而后快。如璇玑一图,非文之奇者乎?字如棋置,按诵成章。字不数百,诗几千首。何物女郎以锦心织成锦字,令千古骚流不能卒读。天才耶,仙才耶,虽仿其制者,代不乏人,类不能出其规范。然集中所录诸图及其余诗词,皆各有其妙,足以并传。间有瑕,瑜不掩。亦存之以俟大方鉴别可也。存孝朴鲁无文,与骚雅之道相远。其偶涉及于此者,亦陶公共欣赏之意夫。康熙戌子五月望日,玉山牧监朱存孝

 

四、原序(桑世昌)

 

《诗苑》云:回文始于窦滔妻。反复皆可成章。旧为二体,今合为一。止两韵者谓之回文,举一字皆成读者,谓之反覆。又上官仪曰:凡诗对有八,其七曰回文对。“情亲因得意,得意逐情亲”是也。自尔,或四言,或五言,或唐律,或短语。既极其工,且流而为乐章。皆情词交通,妙均造化。此文之所以无穷也。淮南桑世昌

桑世昌《回文类聚》

 

五、相关资料

 

回文類聚四卷續十卷織錦回文圖一卷

 

此書由於版畫精美,各版畫辭典皆有收集,然而究竟是什麽版本,大家莫衷一是,有人單憑板式,定為嘉慶壬申刻本,大家轉相抄襲,以為確論。尤可恨者,竟然把一代名家的畫作張冠李戴,使其湮沒無聞。

   此書為清朱象賢所集,朱象賢《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有載:印典八卷,國朝朱祥賢撰。象賢號清溪,吳縣人。……後有康熙壬寅白長庚跋。此書其兄朱珖卷末跋云:玉山先史,余行先弟之別號也。行先仕名象賢,一名存孝,幼聰穎好奇文,探索幽隱,與秋華沈子、青霞尤子為莫逆交。揚風扢雅,人咸目之為城東三俊。方暨登籍仕版,往來滇黔,受知張大中丞。考民國《吳縣志》卷七十下:朱象賢,清長洲縣人,有孝行。江西萬載知縣,有廉惠聲。朱象賢另有《聞見偶錄》八卷。《四庫全書》《印典》一書卷端題長洲朱象賢撰,《提要》卻作吳縣人,誤。又此書朱象賢一序題“玉山仙史朱象賢識於玉山廨舍之宛在亭”,玉山亦在江西,民國《吳縣志》作萬載縣,恐亦誤。《江蘇藝文志》把朱存孝與朱象賢分作兩人著錄,失察。由上我們可以推知,朱象賢乃康熙前後人。康熙有兩壬寅,一在元年,一在六十一年,考朱象賢《聞見偶錄》一書,所記自康熙五十二年迄於乾隆二十二年,如此,其兄朱珖卷末跋所題“壬申嘉平月”當爲乾隆十七年,作嘉慶壬申、康熙壬申者皆非。

   又此書續編卷七末有青霞居士(尤子)跋:玉山仙史搜羅收拾,集為續編,嗣君將次鏤板。余往閱仙史著作中亦有是體,因取所見,彙為一卷,次於諸圖之列。可知此書為朱象賢兒子所刻。而朱珖卷末跋又云:今沈、尤二子已作故人,獨玉山之蘊藉不減從前。很明顯,乾隆十七年尤青霞已故,此書最初刻本當在乾隆十七年。

   據朱象賢自序稱:荊溪紅友萬樹所著《璿璣碎錦》,原有百種,後稿散佚,泥絮道人宏倫訪求得六十種,梁溪亦園侯君鏤板以行。……是以稍微刪減,再此詩乃怨女騷人之題材,道學家言似屬兩途,亦未概錄,共取四十八種,……編為四卷,續入類聚云。又云:回文類聚乃宋淮海桑氏纂次,統計兩卷。始自漢晉迄於唐宋,至明神宗時觀察張之象為之增訂,世未稱善。今桑氏原本業仍舊式重鋟,而前增著作雖寥寥無幾,亦有可取,不忍遽置。予內子胡慧籨篋中,藏有抄本回文圖二帙,素未經見者頗多,名氏鮮存,似系勝國名流著作。予又留心訪求,雅而合體者錄之,俗而尋常者置之,共得圖八十九副、詩三十二首、詩餘二十二闕、賦一篇,集為續編,並以五彩璿璣及織錦故事畫圖另為一卷,冠於編首,不特是體篇章得備,而舊編新續亦不敢混淆矣。由此,朱象賢編纂此書的情況可知。  

    所見本前有書名頁,題裕文堂藏板,總目第一頁版心下刻有朱氏正本四字,前有蘇蕙小像一副,像旁題有“鄭炳元鐫”。織錦回文圖一卷共有版圖九副,最前一副為蘇若蘭像,後八副為人物故事,畫面精美。查各種版畫辭典,皆以為此九圖乃鄭炳元所繪,大誤。朱象賢《織錦回文圖序》云:南陵射堂先生金古良詞伯而善繪事者也,著《無雙譜》,中列蘇氏之像最精。晉室裳衣更有考據,迥出尋常,乃傳世之筆,似不可以輕置。……余留心訪求(織錦回文圖),得竇蘇畫冊八副,猶是周吉賢臨李湊之筆格,稿與伯時(李公麟)所云大同而略異,詳其意指,俱以武后敘文之記述規畫而成,情景宛然,非凡庸筆墨所能及。因摹縮本,與射堂寫像,次於五彩璿璣之後,共為一卷,寄之棗梨,公諸同志。由此得知,此九副畫作乃金古良所繪,其中蘇若蘭一副還是直接引自《無雙譜》。金古良原名史,字南陵,紹興人,生卒年不詳,現在大致可以確定乾隆十七年前尚在世,其《無雙譜》效法陳老蓮,獨步當時,被後世瓷器廣泛採用,并屢次被魯迅、周作人、鄭振鐸諸先生提及。而被誤作鄭炳元所刻,誠為凡眼。對照諸版刻辭典所選圖畫,大都不如此本,畫面也有改動,乃翻刻本無疑。惟上圖所藏鶴松本與此本相同,知為同版,皆是朱氏家刻,上圖作朱氏鶴松本刻本,正確。

    另外,此書談及的另外兩部書的,一是《無雙譜》,有人以為《無雙譜》刊刻於康熙三十三年(李致忠先生以為康熙四十四年);一是萬樹所作《璿璣碎錦》,此書康熙本絕少,朱象賢所述“梁溪亦園侯君”經考知為侯杲、侯文燦父子。侯杲,字仙蓓,與萬樹友善,康熙五年曾為之校訂此書。康熙十四年卒,有《亦園詩稿》。梁文燦,字為光,號亦園居士,刻印書多種。康熙十五年前後,至無錫訪萬樹,共訂詞律。查目錄嘗見《璿璣碎錦》有康熙三十四年亦園刻本,知為初印。

    又鄭炳元曾刻有《懷永堂第六才子書西廂記》,魏隱儒在《中國古籍印刷史》中提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豐溪呂世鏞懷永堂刻本第六才子書西廂記,巾箱本。版心下有“懷永堂”三字,目錄後有雙文象贊一葉,題“程致遠摹,四明鄭子猷鐫”,另附圖贊二十葉,第十五葉左上題(哭宴)“鄭炳元刊”,第二十葉題“程致遠寫”,繪刻尚屬精雅。余曾見光緒時映紅仙館所翻懷永堂本,亦同魏先生所言,想來鄭炳元亦為當時版刻名手。懷永堂乃呂世鏞堂名,此人在康熙四十八年尚刻有《四書正體校正字音》一書,版心下亦鐫“懷永堂”三字,自序後有“吳門張在掄刻”一行。《清代畫史增編》卷二十:程致遠,字南溟,水墨花果俱秀勁。長洲人。李果《游支硎中筆記》記述了雍正十年同程致遠等人同遊支硎山的雅事。

    《聞見偶錄》還談及《無雙譜》雕刻之事,可補《回文類聚》之不足,其文曰:吳郡專諸巷內有刻版者姓朱名圭,字上如,雕刻書畫精細工致,無出其右者,有河南畫家劉源繪《凌煙閣功臣像》,上如雕刻尤為絕倫。又南陵詩人金史字古良,擇兩漢至宋名人各圖形像題以樂府,名曰《無雙譜》,傳聞亦是上如雕刻。繼而選入養心殿供事,凡大內字畫俱出其手,後以效力授為鴻臚寺續班。如此,鄭炳元與朱圭是雕刻家,金古良乃繪圖家。

 

《回文类聚》中的图形诗分析

编号 篇名 杂体元素 点评  刚刚

1、璇玑图诗 回文 略
2、宝子垂绶连环诗(二图) 回文、反复体、一字至七字诗 钱惟治(949-1014),字世和,吴越忠孙废王琮长子。归宋,领镇国军节度使。在钱氏的统治影响下,“淅中大率喜奉佛”(林露《慈溪永明寺藏殿记》)。惟治与赵匡胤、光义昆仲一样,亦笃信释教。沈辽《彭城太慰诗序》,记其于吴越时与僧侣交往之事。真定龙与寺大悲阁,系开宝二年(969)太祖敕建,乃是宋廷佛教政策的象征。雍熙三年(986),从太宗征幽州,权知真定府兼兵马部部署,在军旅倥偬之次,特为龙与寺撰《春日登大悲阁》诗。“圣主钦崇教,千光歞绀容”云云,强调新朝对释门的重视。
《春日登大悲阁》诗,用锦织成,为大悲像宝子(香炉)的饰物,是继苏蕙璇玑图后又一文字较多的织品。其图呈圆形及绶带状,故名《宝子垂绶连环诗》。后又刻于石,存湖州法华寺,所以,也称《吴越回文绶带连环诗碑》(谈錀《吴与志》卷十八云:“吴越回文绶带连环诗碑,在法华寺”)。元末,寺毁于兵火,明万历中重建,而碑末再补镌,因此,《湖州府志》卷四十八、光绪《鸟程县志》卷三十、陆心源《吴与金石记》卷六俱注云“石佚”。
宋黄伯思《东观余论》卷下《跋织锦回文图后》,说“国初钱镇州惟治尝有宝子垂绶连环之诗,亦锦文之遗范,而世罕传,故聊附卷左,以资书隽言鲭之余味焉”。又《跋钱镇州回文后》:“钱镇州诗虽未脱五季余韵,然回旋读之,故自娓娓可观,题者多云宝子弗知何物,以予改之,乃迦叶之香炉,上有金华,华内乃有金台,即台为宝子,则知宝子乃香炉耳,亦可为此诗,但图若重规,然岂汉丁缓被中之制乎”?吴任臣《十国春秋》卷八十三、王士祯《五代诗话》卷一,谓“惟治好学,家聚法贴图书万余卷,多异本,生平慕皮陆为诗,有集十卷,又有宝子垂绶连环诗,回文体也,世多称之。”《宝子垂绶连环诗》一卷,宋代有刻本,附《钱惟治集》以行,已佚。
明嘉靖间,邑人梁桥撰《冰川诗式》十卷,所录惟治诸作,当直接采自锦文。原物清初尚存,王士祯曾亲眼目睹,其《秦蜀驿程记》二:“康熙三十五年二月十五日晴,次真定府真定县,憩龙与寺,登大悲阁,观大像。像高七丈有奇,相好庄严,宋开宝二年簬铜为之。初,周愿德中像毁,艺祖伐太原过之,命复其故。会寺圃有光,望气者占之得铜无算,复暴雨,滹沱涨,大木万计,自五台浮河而至,像遂以成,见宋人葛蘩记。阁西有艺祖书像,又有宋镇国军节席使、特进检讨太尉权知镇州军府事钱惟治织成连环诗九十首”。钱保塘《钱氏考古录》卷三,谓渔洋《蚕尾续文》并录其诗。据设在隆兴寺的正定县文物保管所云,今已无此物件,也不知保时丢失,抗战时期,庙宇被日军占有,僧众星散,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今唯顺治《真定县志》卷十四艺文志存石刻图,上题“春日登大悲阁,杼成连环诗并绶带宝子诗共九十首”,“镇国军节度使、特进检讨大慰、权知镇国军府事钱惟治述”,“弟惟济上石”。惜印刷粗糙,字迹漫漶难辨。今编《全宋词》卷五四:惟治“有集十卷,尝作吴越绶带连环诗九十首,已佚(吴与金石记卷六)”。其宝,《吴与金石记》只说“石佚”,而非“诗佚”或“图佚”。乾隆《湖州府志》卷四十三碑版引成化劳志、乾隆《鸟程县志》卷十四,误为吴越湖州宣德军节度使钱信作。
大图外层为两首一至七言诗,内层为四首七言回文诗。里面两圈为两首各20字的回文反复体诗。
小图里圈为四言回文二首,外圈为五言八句二首。
小图没什么特色,大图外两层成绶带形,除了盘鉴图,此为第二幅复杂的图形诗。
3、盘中诗 1 无 汉苏伯玉之妻作,是最早的图形诗。文字排列游戏,原来为方形图,所以“当从中央周四角”,此改为圆形图,圆比方更好看些。之所以写于盘中者,“盘以示团圆,诗以道心曲”,“莫学走盘珠,盘桓无定者”。(蔡衍(钅晃)《操斋集》诗部卷四)此图仅环形而已,并非回文,混在《回文类聚》中,有混淆概念之嫌。此图为万树《璇玑碎锦》中的文字排列游戏图开辟先河。
4、盘鉴图 回文、借用字 第一篇真正意义的图体诗。八花鉴铭非图形作者所造,用的是六朝最长的回文镜的铭文(192字)光是这么长的铭文就使人惊讶,它不是反复体,但是是回文诗,是四字铭文加押韵成诗的例证;花上八字,枝间八字,也是古镜铭文,属于玉连环(回文反复体),不是诗。就是图形,也是古镜的图形。作者利用这些现成的材料,巧妙地组合成为目前看到的第一幅真正意义的图体诗。同时这也是图形诗中第一个采用借用字的。
5、玉连环 (1) 殷仲堪 回文 酒盘铭。也许酒盘铭为殷仲堪首创的回文铭,但回文铭却早已有之。三国时,曹植(192-232)已有玉连环作品《镜铭》“阴垂帐藻,耀列屏华”。玉连环一般以八字环形排,以四字读,无论从哪个字读起,无论从左从右读,都可成文,是最早的回文反复体,但注意,不是回文反复体诗,因为它多不压韵。其读法有正读、回文读、脱卸读、首尾交加等。据梁上椿说:“铭文八字,读法甚多,正读四言八首,回文读四言八首,又回文读五言八首,首尾交加读五言八首,共得三十二首。” 殷仲堪(?—399)字不详,陈郡人,殷融之孙。生年不详,卒于晋安帝隆安三年。能清言,与韩康伯齐名。调补佐著作郎,谢玄请为参军。又为长史,领晋陵太守。父病,仲堪衣不解带,执药挥泪,遂眇一目。父丧服终,孝武帝召为太子中庶子,甚相亲爱。授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镇江陵。在州纲目不举,而好行小惠,夷夏颇安附之。安帝时,与桓玄战。兵败,为玄追兵所获,逼令自杀,死于柞溪。仲堪与从兄觊均以擅文学著名,各有著述。仲堪著有文集十二卷,(《唐书经籍志》作十卷。此从《隋书志》)纂有杂论九十五卷,并行于世。撰有《殷荆州要方》,已佚。
6、玉连环 (2) 佚名 回文 西汉早期,铜镜的铸造者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字排列方式将会产生新的诗歌样式,而是想防止由于这种文字排列造成的误读。所以,当时的一些铸镜者在铭刻文字时,多在文字的首尾相交之处加上一些特殊的符号或者标记。许多汉初墓葬中出土的铜镜,其铭文结束处都被加上某种记号,如“兮”字、“羊”字,还有加鱼形图案的。另外,还有的是在首尾相交的文字中间加一乳钉或者三点以示区分。这种添加标记的方式减少了在释读镜铭时出现误读的可能,同时也阻断了回文诗产生的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汉代早期,已经有人注意到铭文特定排列方式所造成的回环往复的释读结果。后人发现误读其实也有情趣,于是就产生了回文铭。回文铭与回文诗的区别在于押韵,回文铭只管回文,没有押韵。当又有押韵时,便成为回文诗了。
7、玉连环 (3)梁武帝
8、玉连环 (4) 丘迟
9、玉连环 (5) 简文帝
10、玉连环 (6) 吕洞宾 箴,一种以劝告、规诫为内容的文体。
11、玉连环 (7) 前人
12、连环贯通回文 回文、拆字 宋庠创拆字回文诗。但对这种连环贯通诗的研究并不透彻,比如“花字藏头,双呼三唤,五七成章,左右通贯。”
该如果理解。藏头按说是半字顶针,却无人读,那该是“草飞萤聚乱麻,广野阔接平沙。水矶滩露荻槁,木微翠近开花。”
13、脱御连环 (二图) 脱御连环 秦观、苏轼创脱御连环诗体,此非回文,只是连环。网络上把它当回文,祸根在此。后人才在脱御连环基础上创脱御连环回文诗。
14、藏头拆字连环 藏头拆字连环 白居易创藏头拆字连环。所谓藏头,就是句子首字是上句尾字的部分,所以叫“藏”。今网络的藏头诗实为凤顶格,哪里是藏头,明明是露头,或叫嵌头吧。清朝人的图诗集凡说藏头无不是句子首字是上句尾
字的部分,今鸠占鹊巢,读古书者要分清罗。藏头拆字连环后来分化出两种,一种是藏头拆字连环,一种是藏头拆字不连环。
15、锦缠枝 锦缠枝 南山者何许人也?创锦缠枝。这是一种借用字的图诗。从诗中看是三个公用字,一、五句首字和第四句的尾字为同字。
16、拟织锦图 (二图) 图一采用鸿雁双飞型与织锦图相结合,所以叫拟织锦回文诗,其实并不是回文诗,而是文字排列的游戏图。共76句七言诗。每四句换韵,平仄韵交替用到底,共19个韵。后人在交接处插入文字做借用字用,才使拟织锦图脱出文字游戏,成为真正的图体诗。
17、晚眺 东坡苏轼 神智体 苏轼创神智体,在图体诗中开辟了另一条战线,利用文字的形,通过加减斜倒分合等手法,创造出古怪的文字图形。
《卷五、补遗(朱存孝)》
18、墨铭
19、采莲 (借字读) 苏轼
20、真性颂 达摩 回文反复体 一名达磨观心颂,以体现“明心见性”的宗旨。。《大藏经》云:“东震初祖达磨尊者,示相南天等国之太子,于诸法性顿得通量传道时只履西归主正法眼藏以妙语,以真席越圣凡者,只此二十字耳,正诵回文,皆有义谛”(《永乐大典》卷八六二九)。南天竺(今印度)名僧达摩,早在《璇玑图》产生的仅百多年后的梁武帝时代(502-548),就已在中国掌握了回文写作的技巧。作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人,撰写了二十字的《真情颂》,宣传禅理,赞颂真情。排成圆圈形的这首佛诗,是一种连环回文体,从任何一字起读,不论顺读逆读,都可读成五绝一首,而且都是间隔押韵,一押仄韵,一押平韵,共可读出40首诗。这是最早的回文反复体。一个外国人能这样熟练地运用汉语,不得不令人佩服。
21、回文千首 唐太宗
《心轮图》:《玉海》卷五十六称《太平与图御制回文图》,可读成千首,系摹仿达摩《真性颂》之作。太宗《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序》,谓“舒展状莲开一朵,联缀似月彩初满”,乃形容心轮图也。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己末,《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十部,共一百五十卷,《回文图》十轴,以示宰相近臣。祥符六年正月,真宗诏将此图从太宗文集中录出别行。今见明清诸刻《回文类聚》,有跋云:“观其御制回文千首,若摹达摩真性颂而广之,盖祖印现成,言简理彻,规定机图。世主为护法全汤,故横斜直竖,交互咸著,出缠之旨,随在不变,苟语乖传而音罔谐,支离骈赘乎哉,诚帝王之奇作也。”
署名为唐太宗,实为宋太宗。全诗100字,分布成内外五层,每层20字,为反复体回文诗,一层40首诗,五层则共得五言四句诗200首。能写出五首回文反复体,数量上是历史最多的。
这五首分为五圈是有名堂的,图上在字旁边画了许多树枝状的东西,你别以为那是装饰。那是读法的指示标志。原来这五层之间每两层可以结合起来,通过线条隔位斜向上下读,又能组成新的反复体回文,于是又有20组反复体,每组可读出顺逆40首,共得800首。这样总数就是1000首了。这是古代反复体回文诗中数量最多的作品,而且在图体诗中首先提出重组和跳读方法,这为后代的图体诗指出一条新路。一个帝王有如此多的创树,真不简单。不过,看看《御制莲华心轮回文偈颂》十部,共一百五十卷,则又感到画蛇添足,败胃。注释有必要,但何须句句字字都非得注上一笔?

回文类聚,自然都的是回文。非图的诗词,都符合回文的要求,图题诗中,大部分也符合。但是,收集者概念界限不十分清晰,把回环也混入其中。比如《盘中诗》,只是回旋:《脱御连环》《藏头拆字连环诗》只是连环;《拟织锦图》连回旋也不算,只是曲折而已;《神智体》更谈不上回文,只是字形曲折颠倒而已。这些都混为回文,真不知会问该如何哀叹。

《玉连环》当然是回文,但注意它一般不是回文诗,铭和诗是有区别的。

这样归纳,图中不属于回文的有8幅,其中没有杂体元素的3幅。属于回文的有16幅,其中不属于回文诗的玉连环8幅,属于回文诗的也是8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