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京城夜读——《红蕖留梦》

(2017-10-12 13:11:56)
标签:

京城夜读

《红蕖留梦》

叶嘉莹

读书笔记

文化




http://s4/mw690/001mVIVJzy7eWSjBO2n23&690




“弱
之美


——
《红蕖留梦》读书笔记

 

  读完 叶嘉莹的口述回忆录《红蕖留梦》已是北京的深秋时节,随后,我又读完了她的《清词选讲》,现正在读她的《迦陵谈诗》。

  北京是 叶嘉莹的故乡,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北京的一个书香门第,祖籍叶赫那拉氏。她在北京的故居据说已毁于大拆迁时代。

  今年夏天,我曾到什刹海闲逛,亦准备去张望一下叶嘉莹读书时的辅仁大学旧迹,走到半路,一阵夏雨让我半途而返。可惜,这所大学也不见了踪迹。​​​1941年,叶嘉莹在辅仁大学读书,当时的辅仁大学在什刹海,恭王府曾是铺仁大学的女院,叶嘉莹就住在这里。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时想起齐邦媛的《巨流河》。她们有许多相似的人生经历。均是1924年出生于名门,青少年时期,因为战乱而颠沛流离,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先后去了台湾。从此,便将异乡作故乡,在台湾、海外从事教书并在文学领域有所建树。但她们的生活相比之下,齐邦媛的一生相对平和安宁,至少从不需要为基本的生存操心,叶嘉莹一生经历的忧患则要多得多。

  叶嘉莹曾自创“弱德”一词,她写过一首诗,内有:“剩将书卷解沉哀,弱德持身往不回。叶嘉莹说:“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里挨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坚持,你还要有你自己的一种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这种品格才是弱德。” 这种美就是一种“弱德”之美,是一种在逆境中的坚守。

  叶嘉莹一生多艰,身历忧患,却怀柔坚韧,就是这种“弱德”之美的最好体现。她年轻时母亲早逝,后离乡赴台,又漂泊北美,加之婚姻不幸,去国思家的情绪在诗中间有细笔轻重交错,这一点与齐邦媛在《巨流河》里的那种浓浓乡愁、漂泊人生、家国之痛一样,均有一种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

  虽都为自传,但《红蕖留梦》与《巨流河》还是有所不同。前者是口述史,后者是自传,因此,《红蕖留梦》口语较多,略显烦琐;叶嘉莹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受的是旧式教育,一方庭院、几间书屋是她全部的世界,而齐邦媛是军人后裔,是在东北寒天冻地的旷野里歌唱的孩子,心怀更广,灵气更足,思想也更加解放,因而《巨流河》的故事性更强;此外,叶嘉莹不敏于俗事,好多事件的细节都无觅踪迹,只有当时写过的几首旧体诗词留存,因此《红蕖留梦》美则美矣,却嫌单薄,略显晦涩。

  读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她和顾随先生的师生之谊。知道顾随,也是因为叶嘉莹,就像当年知道木心是因为陈丹青一样。木心的《文学回忆录》是根据陈丹青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而顾随的《顾随诗词讲记》也是根据叶嘉莹的听课笔记整理而成,并在叶嘉莹的鼎力推动下才发表的。叶嘉莹说顾先生的讲课纯以感发为主,全任神行,一空依傍。曾听过叶嘉莹讲宋词的录音,依稀可感那种神采。

  顾随于1897年出生于天津,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在蔡元培的建议下在北大本科念西语,研究生再念国文。学贯中西。刘梦芙《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里点为天杀星黑旋风李逵。云:苦水词掉臂独行,别开生面,洵豪杰之士。惟其词精绝者多在小令,清丽真淳,新意叠出,每寄天人玄想与宇宙悲怀于形象之中,堪为王观堂后劲。顾随生前是想以一个诗人、书法家行世,而不意做一学者。只有《无病词》、《味辛词》、《苦水诗存》等几种诗词集油印过,而著述文字却不怎么在意。中国旧传统又有学术当以人传,不以文字传的观念。在文革中又被抄家,文稿大多散落。叶嘉莹等人四处搜集整理恩师文稿,到2000年《顾随全集》四卷得以问世。1999年,叶嘉莹拿出一半的退休金在南开大学设立驼庵奖学金永言奖学金以勉励后辈学子。

  顾随的声名靠弟子得以彰显。为惜苍茫,景物无人识。顾随的词用在他自己身上太合适了。只是顾随的这种境遇不知该喜还是该悲。

  很喜欢顾随和叶嘉莹师生的诗词唱和。有一次,顾先生在课堂上取雪莱《西风颂》中假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意境,写了两句词: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叶嘉莹颇具慧心地将这两句填写成一阕《踏莎行》:烛短宵长,月明人悄。梦回何事萦怀抱。撇开烦恼即欢娱,世人偏道欢娱少。软语叮咛,阶前细草。落梅花信今年早。耐他风雪耐他寒,纵寒已是春寒了。

  词前还有一行小序:用羡季师句,试勉学其作风,苦未能似。顾先生阅后的评语是:此阕大似《味辛词》(《味辛词》为顾先生早年词集)。 

  叶嘉莹曾写“晚秋杂诗”五首,顾随和了五首,这种师生唱和,让人感叹。

  顾随先生随手点评的文字,有民国文人的古旧痕迹。顾随讲解词曲,温润如玉,诗作也清厉恬静、和润深远,颇有古人风致,让人低回,使叶嘉莹受益颇多。叶嘉莹练习的诗词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意境深刻,时而可见她词作的清峻、端妍。顾随洒脱地行草赞语,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爱护,批改符号也异常丰富,看上去单薄的诗页,就此厚重起来。

  近年来,受我的博士导师武汉大学王新才教授的影响,偶尔也学着填词作诗,新才师看到后,常常给予指点,使我受益匪浅。新才师也是颇有古人风致”的学者,他的诗词常让我感佩。只是当今这样的学者太少。

  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时常让我想起当代另一个女词人——沈祖棻。叶嘉莹曾说沈祖棻是三百年来集大成者之女词人。

  沈祖棻和丈夫程千帆曾在武大当过中文系教授,程千帆更是任过中文系主任。年轻时他们被称为昔日赵李今程沈,与赵明城、李清照并列。钱仲联《近百年诗坛点将录》及《近百年词坛点将录》,均将沈祖棻点为地慧星一丈青扈三娘,并题曰:三百年来林下作,秋波临去尚销魂。

  沈祖棻一九三二年春天创作的一阙《浣溪沙》,让她声名远播:“芳草年年记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鼙声里思悠悠。三月莺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将“九一八”事变后国人对山河破碎的忧患,传递得浓密婉转,令南京文学院院长汪东拍案叫绝,由此赢得“沈斜阳”别号。

  沈祖棻一辈子也受苦无数。年轻时遭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盼了半辈子的和平自由,又来了反右文革”,程千帆下放十九年去放牛,沈祖棻一人养活全家八口。等到这都过去了,两个老人能够在一起过安稳日子了,1976年又遭遇了车祸。一代女词人就这样走完她苦难的一生。

  有首诗写了她的一生。题曰《千帆沙洋来书,有四十年文章知己患难夫妻,未能共度晚年之叹,感赋》,诗云:

  合卺苍黄值乱离,经筵转徙际明时。

  廿年分受流人谤,八口曾为巧妇炊。 

  历尽新婚垂老别,未成白首碧山期。

  文章知己虽堪许,患难夫妻自可悲。

  读来令人感动,虽是患难夫妻,却也是文章知己。

  无论是叶嘉莹还是沈祖棻,乃至书中提到的许多大师,在那艰难岁月,正是靠这种“德”之美,取得了一世成就。

  叶嘉莹常常提到的,还有顾随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而这句话,是对她秉持的“弱之美的最好诠释,也是她一生最好的诠释。

  也许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秉持这种“弱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临江仙 霜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