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永远有太多的离别惆怅。
这个夏天我在游历了半个中国之后,回到家中,在一个骤雨初歇的夜晚,想起了唐诗宋词中的文人和倦客,总是没完没了地在“寒蝉凄切”中,于一个又一个的“长亭外,古道边”“执手相看泪眼”。
旅途上的寂寞唯有在旅途中的人才能体味。离别之人和送别之人经过千年的风霜早已成了一丝记忆,唯有那荒草蔓长的长亭、古道浸透了岁月的思念与怀想。
翻着唐宋诗词中关于送别的句子,还真的生出了许多的愁绪。
关于送别的诗词中,人们最熟悉的恐怕要数李叔同的那首《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低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古道”、“杨柳”、“残笛”、“浊酒”----
这首词将古人送别时常用的意象都表现了出来,那样的伤感、那样的无奈,李叔同不愧为一代宗师。记得上大学时曾看过一本书叫“弘一法师”,讲述了李叔同的一生。我常想李叔同之所以看破红尘,变成了弘一法师,恐怕与这种伤感、这种无奈甚至无助的情绪有很大关系。
古人送别常在这样的意象中:
长亭是古人诗词中送别时最常见的意象。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旅人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之用。如北周文学家庾信《哀江南赋》:“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长亭”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在古代送别诗词中不断出现。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柳郴《赠别二首》:“ 何处最悲辛,长亭临古津。往来舟楫路,前后别离人”。
钱起《江行无题》:“日落长亭晚,山门步障青。可怜无酒分,处处有旗亭”。
司空图《重阳四首》:“长有长亭惆怅事,隔河更得对凭栏”。
王武子《玉楼春》:“江南衰草遍,十里见长亭”。
李端《送袁稠游江南》:“一声落尽短亭花,无数行人归未得”。
唐彦谦《罗江驿》:“已是向来多泪眼,短亭回首在天涯”。
晁端礼《虞美人》:“短亭过尽长亭到,未忍过征棹”。
杨柳依依离别情,直到现在诗人们还常常用来比喻离别愁绪。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唐代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有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还有“ 凉生岸柳催残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断云微度。”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酒是最能表达情感的的物品,在送别之时饮酒是必不可少的。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王维的《送别》中的“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古道是最凄美的送别之地。其著名的诗句有马致远的《秋思》:“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缺”。
离别是痛苦的,而古人却把离愁别绪演绎得如此唯美动人,令人无限向往之,我总是想假如有一天能够在古人描绘的意象中与友人离别,那该是一个多么美的离别!
只是我们再也找不到这样的离别,也许我们就从来没有与人真正离别过,因为在当今的社会我们很难找到真正的知己。
没有知己,又何来离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