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想起作家鲁羊的一篇小说,很早了,小说的名字自己也不记得,只是其中的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一个叫做苏轼的小孩子,爬到村口的一个高高的草垛上,我甚至清楚地记得那种语境,应该是一个黄昏,一个炊烟袅袅的时刻,空气中的枯草的味道,树上的叶子应该快落光的初冬,一种萧条和破败。我想这种景象不是鲁羊构筑的,而是我脑子中的一个关于初冬的一个很早以前的农村村口的草垛的印象。或许心情够灰,才会有这样的印象。还记得其中的几句话,说那个叫苏轼的孩子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爬到这个草垛上,但是也不想下去,可以看到枯草色的屋顶,对坠落的恐惧形成了围栏。
 
   
或许最后一句话才是最关键的,是某个场景在我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真正原因——对坠落的恐惧形成了围栏。有时我们反思,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自己推于一个草垛之上。只是想到了一种心态上给自己设造那么多的围栏。这种围栏随着年龄的增大,却愈发强烈,这种高度或许是某种骄傲,或许是某种架子,我们从来不承认自己的某种脆弱,或者低等,来虚心的接受一些东西,比如新的观点,或许新的环境,我们总是决绝或者挑剔的态度来面对。
 
   
这几天在做一个关于自己的不大不小的决策,心里就乱了。我想清晰的判断是一种能力,而抱怨则是一种不好的态度,除了使自己的心情变坏,什么作用都起不到,于是我们就焦躁。有时候得承认自己的错误吧,自己用于承担自己选择引发的一种后果,这才是明朗的态度。
 
   
圣经中记载有耶稣撒种子的比喻,想自己总是不能把种子撒在荆棘和石块里面。付出都需要一定的回馈吧,哪怕大部分是一种心灵的需要。如果连这都得不到,就放弃吧,找块好地。呵呵。
 
    想起了许三多,那个知道自己骨子里笨透了人,我想他是没有什么高度的,直到他在老A从十四米高空跌落的那一刹那,他还是如此想;面对炸成一片废墟的家,他还是那么想,用自己十几年的工资来偿还债务。用高城的话说,就是知道自己不好不优秀,于是拼命抓住一根稻草,最后这根稻草变成了大树。或许我们需要这么一种简单执著吧。
 
   
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苏轼的姐姐叫他回家吃饭,在黄昏里,那种呼唤那么的温暖,或许我们真的需要一种简单的回归了。希望那道围栏,在温暖的呼唤里,悄然蒸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