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心灵矛盾杂谈 |
分类: 心理学研究 |
大学时的毕业论文写的是林黛玉,在论文的前言里写到:是做个任性而为、我行我素的林黛玉,还是做个左右逢缘、失却个性的薛宝钗。前者是更真实的我,也是注定要承受他人的非议与伤害的,后者是一个理想的我,离我的本性很远,但却是社会需要的。
我知道这样的矛盾到现在仍然存在着。一面仍然是对为人处事完全不通,一面却谋求着和身边每一个人的友好关系;一面是天性的单纯善良,一面却要装作成熟生怕别人以为我傻气;一面愤慨着时事,一面又努力谋求对这个社会的适应;一面瞧不起那些毫无才华却功成名就的人物,一面又艳羡他们因地位而有的耀武扬威;一面蔑视着一切权威与主流价值观,一面又无比盼望自己得到权威与主流的认可。是继续执着于我所钟爱的对自身及人类心灵的探讨还是放下我的坚持转向钱途?是从此奋发图强抛下自己的本性还是继续任性而为随遇而安听从上天的安排?是继续独立下去期待有一天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干脆结婚过和其他女人一样的生活?是继续读我喜欢的书做我喜欢做的事还是制定一份学习计划有条理的读书和做人?读书时是继续随性的读只求对自己心灵的潜移默化,还是去摘抄和总结让自己的脑子里只留下别人的思想?
躺在床上可以数出几十个这样的问题来,每一个问题都没有答案。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自己的本性和社会要求之间的不协调。我特别清楚的知道自己天性是个怎样的人,而从小父母、社会却教我做另外的人,于是现实中的我就成为在这二者之间徘徊,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常常茫然失措。
然而出于自己专业的本能,我知道如果让我为难的只是外在的价值观,那么我一定不会如许苦闷,整天像个愤青一样的烦躁,或者找各种物质来麻醉自己;如果让我为难的只是外在的价值观,那么我甚至都不会想到像上面那些无聊的问题。我痛苦,是因为那些外在的价值观念已经成为我自身的一部分,不协调不是我与这个社会之间,而是我自身,是内心的两个自己在打架。我知道自己有天分,同时又不具备成功所需的另外的品质,但我又想出人头地。或者这句话该倒过来说:我想出人头地,而又缺少出人头地的某些能力。
当我们咒骂这个社会的罪恶时,是因为这罪恶没有服务于我们,我们是这罪恶中的败者。痛苦都因为自己,与社会与环境与他人无关。尽管我开头仍然引用了那样一段诗。
这是目前烦躁着的我,也许是由于如上的原因,也许还有其他。现在仍然烦躁着,时常需要些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