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泰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15公里处的永宁山下,离北京120多公里,是清朝帝王两大陵寝之一,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是清代自雍正时起四位皇帝的陵寝之地,共有14座陵墓,包括雍正的泰陵、嘉庆的昌陵、道光的慕陵和光绪的崇陵。此外还有3座后陵,以及若干座公主、妃子园寝。周界约100公里,面积达800余平方公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正的泰陵,居于陵区的中心位置,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其余各陵分布在东西两侧。

高大的石牌坊,巍然矗立。

石牌坊采用五间、六柱、十一楼形式,用青花石筑成,上刻有山、水、花、草、禽兽等图形,形态生动,是清西陵建筑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石牌坊共有三座,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矗立于大红门外广阔的原野上,历经260年的风雨沧桑,雄姿不减当年。

石牌坊上无字,功过任后人评说。

大红门是清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高大的门楼,朱红的围墙,宏伟的庞殿顶把大红门装点得雄姿挺立,气象万千。

威风凛凛的石兽镇守着陵墓。

2000年清西陵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V)(V)(VI)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明清皇家陵寝依照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续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

雍正是我国历史上勤政的皇帝之一。为颂扬他的功劳,乾隆二年六月在大红门北面建筑了一座圣德神功牌楼,高26.05米,黄琉璃瓦盖顶,碑楼内地面中心有巨石台基,雕有寿山福海和鱼鳖虾蟹,石基上卧巨型石雕狴兮一对,各驮石碑一统。碑帽皆伏缠浮雕龙四条。碑额有“大清泰陵圣德神功碑”字样,碑身镌刻着满、汉两种文字,颂扬雍正的功德。

在碑楼外的广场上,四角各有石雕华表一根,高达12
米。华表亦称“恒表”,古代用以表示王者纳谏或指路的木桩,而设在陵墓前的大柱又名“墓表”。四根墓表顶部,各蹲有石雕怪兽一尊,名曰望天吼,据说寓意是“望君出,盼君归”,劝祭祀的君主及时回朝治理政务。墓表通身浮雕巨龙盘绕向上,加之如意云朵,颇为壮观。


整个泰陵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

穿过石像生,走过龙凤门,经两座三孔石桥,便进入宫殿区。

宏伟壮观的隆恩殿居中,东西配殿分列两旁,与隆恩门构成一个宽敞的四合院部局,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龙凤石。上面雕刻龙凤戏珠图案,底部为浮雕寿山福海,表示帝后寿比山高,福比海大。龙飞凤舞,永远和好。

方城和明楼是整个陵区最高的建筑物。雄伟壮观的方城把精巧多姿的明楼高高托起,镶嵌在湛蓝的晴空里,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明楼内有石碑一统,碑基为须弥座,游龙浮雕,施有五彩,碑身以朱砂涂面,碑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刻着“世宗宪皇帝之陵”字样。
方城两边有高大的城墙,绕墓一周叫宝城。宝城中间隆起的巨大土丘,便是雍正皇帝的坟墓,名字叫宝顶。泰陵宝顶面积为3600多平方米,在西陵诸宝顶中面积最大。宝顶下面便是工程浩大的地下宫殿。地宫内除埋葬着雍正皇帝外,还附葬着孝敬宪皇后和敦肃皇贵妃。

站在方城上望下看。画面正中是泰陵后寝院内的二柱门和石五供等建筑。石五供是皇家女眷祭祀的地方,供台分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部有石香炉一樽居中,两侧各有石花瓶、石蜡扦分列,共计三种五样供品,均用青白石雕成,故称“石五供”。供座是由两块巨石雕成的须弥座,须弥座周围有很多精美的雕刻图案,如传说中的“八仙”图案等。
文字资料:选自“百度百科”
拍摄时间:2010年8月25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