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博大精深 经世致用——选读顾炎武《日知录》之心得

(2008-07-18 07:52:00)
标签:

爱在中国行

夏京春老师

读书心得

文化

分类: 有感而发

博大精深  经世致用 

        ——选读顾炎武《日知录》之心得

 

夏京春 

 

(北京工商大学  传播与艺术学院 中文教研室,100037)

 

 

[ ]  《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政事、世风、礼制和科举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日知录》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学者的深邃反思,在中国文化史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不屈前行、期挽颓风、昭于天地的范本。

 

[关键词 中国文化 日知录 顾炎武  读书心得

  

 

     还在中学学历史课本的时候,就知道中国明末清初有个大学者、经学家、思想家,叫做顾炎武。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的《日知录》十分有名。近日,我阅读了顾炎武的“初刻自序”、潘耒先生的“原序”以及《日知录》的卷八至卷十七,现将读书心得报告如下:

 

   《日知录》是笔记形式的著作,早在青年时代,顾炎武就开始积累资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了这部读书笔记。亭林先生写此书的目的是为了“明道”,为了“救世”。用他在自序中的话说就是:“盖天下之理无穷,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达,故昔日之得不足以为矜,后日之成不容以自限,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求之。”顾炎武生于明末群雄割据,异族侵略,外患日深的大动乱的时代。当时人心堕落,世风日下,学人多尚空疏清谈,趋附权门,寡廉鲜耻,追求个人荣利。而顾炎武则以恢复我国礼仪之邦为己任,高风亮节,力求实学,博学审问,言行谨严。他和他的《日知录》在中国文化史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精神薪尽火传、不屈前行、期挽颓风、昭于天地的范本。

 

    l670年,《日知录》初刻于淮安。晚年的顾炎武检讨旧作,作了大量的增补,扩充成20多卷,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哲学、宗教、历史、法律、经学、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典章制度、天文地理等广阔的领域,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顾炎武在“初刻自序”中介绍说:“某自五十以后,笃志经史。其于音学,深有所得,今为五书,以续三百篇以来久绝之传。而别著《日知录》,上篇经术,中篇治道,下篇博闻,共三十余卷。”潘耒在《序》中说:“此《日知录》则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者。凡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之属,一一疏通其源流,考正其谬误。至于叹礼教之衰迟,伤风欲之颓败,则古称先,规切时弊,尤为深切著明,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是书也,意惟宋元名儒能为之,明三百年来殆未有也。”读《日知录》,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博学多识、耿介绝俗、治学严谨、安贫乐道、为人师表的大思想家、大学者的形象。

 

    一、  关于政事

 

    卷八至卷十二主要是论政事。共79条。

 

    顾炎武对官多扰民、徇私舞弊的现象深恶痛绝。他说:“今之牧守,其能不徇于私而计民之便者,吾未见其人矣。”(卷八《州县赋税》)他认为“天下之治始于里胥,终于天子”(卷八《乡亭之职》)因此,在官的设置问题上,他推崇“三代明王之治”的办法,重视县乡以下地方官,因为“夫惟于一乡之中,官之备而法之详,然后天下之治若网之在纲,有条而不紊。”(卷八《乡亭之职》)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顾炎武精辟地概括说:“故自古及今,小官多者,其世盛;大官多者,其世衰,兴亡之途罔不由此。”(卷八《乡亭之职》)

 

    看卷八《省官》一条,不禁使我想到今日的机构改革。“省官”就是减少官员,而“省官不如省事,省事不如清心”。所谓“省事”,就是要“抑浮说,简文案,略细苛,宥小失”,也就是要搬掉“文山”,填平“会海”,减政放权,“抓大放小”。所谓“清心”,就是“载其清静,民以宁一”,也就是要创造一种宽松、祥和的环境,不要总是搞“运动”,总是搞“斗争”。顾炎武认为“此探本之言,为治者识此,可无纷纷于职官多寡之间矣。”(卷八《省官》)

 

    关于郡县制,顾炎武很推崇唐制。他说:“窃以为宜仍唐制,凡郡之连城数十者,析而二之三之,而以州统县,惟京都乃称府焉,岂不画一而易遵乎?”(卷八《府》)他主张地方分权,“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反对“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这与现在国家机构改革减政放权的原则似不谋而合。

 

    在人才问题上,他主张人尽其才,对科举制度提出了非议。他说:“使枚乘、相如而习今日之经义,则必不能发其文章;使管仲、孙武而谈今日之科条,则必不能运其权略。故法令者,败坏人材之具,以防奸宄,而得之者什三,而失之者常什七矣。”(卷九《人材》)宋孙洙《资格论》曰“为今之急,诚宜大蠲弊法,简拔异能,爵以功为先后,用以才为序次,无以积勤累劳者为高叙,无以深资久考者为优选。”这些话语针对现代的人事组织工作而言似乎也不过时。为了“野无遗贤”,顾炎武主张广泛地招贤纳士,他说:“夫天下之士,有道德而不愿仕者则为人师,有学术才能而思自见于世者,其县令得而举之,三府得而辟之,其亦可以无失士矣。”(卷九《保举》)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这里的“人师”是贬义。按顾炎武的说法,“有道德而不愿仕者则为人师”,这里的“人师”则是褒义,是人才,是有道德而不愿当官的知识分子。人各有志,这种“人师”也自有他的价值在。

 

    二、  关于世风

 

    卷十三主要是论世风。共37条。

 

    在顾炎武的心目中,“风俗”一词范围甚广,如“周末风俗”、“两汉风俗”、“清议”诸条,以“民意”或舆论言风俗;“秦纪会稽山刻石”条,以婚姻制度言风俗;其余各条或言人才,或言家庭,或言吏风,或言迷信。概言之,顾炎武的“风俗”实际上是社会意识的总称,因此,他引罗仲素语说道,“风俗者,天下之大事”,倘要“论事”,必须首先“考其风俗”(卷十三《周末风俗》)。

 

    在分析明王朝覆亡原因时,顾炎武对万历以降陋败的社会风俗进行了披露。他感叹道;“自神宗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卷十三《贵廉》)这种风气反映到社会伦理道德上,便产生了“三反”的腐恶气象,即“弥谦弥伪,弥亲弥汛,弥奢弥吝”(卷十三《三反》),丧失了道德的常态。顾炎武认为,明朝之所以灭亡,极为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人心之不正,风俗之败坏。

顾炎武还对“亡国”与“亡天下”发表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议论。他认为“国家”和“天下”的涵义不同,因而“亡国”与“亡天下”应该有所区分。他说:“易姓改号谓之亡国”。维护这样的国家,那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的事情,与老百姓不相干。如果社会发生大的乱子,出现“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就是说,人心与风俗的态势,关系着“天下”的存亡。而“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卷十三《正始》)这就是在近世一百多年间一直激励着无数中国人的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最初出处。顾亭林表面上看是论述历史(曹魏正始年间),实质上是影射现实。亭林先生一直矢志不移的就是以“保天下”为己任的。

 

    顾炎武不仅注意到了“风俗”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而且意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也会不断变迁。他说:“观哀、平之可以变而为东京,五代之可以变而为宋,则知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也。”(卷十三《宋世风俗》)针对明末社会风俗的颓唐,顾炎武提出了“变化人心,荡涤污俗”的方案,其要点是以社会舆论作为“整顿风俗”的有力手段。顾炎武认为,教化纲纪中最重要的是礼义廉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顾炎武提出,一旦确定“礼义廉耻”为社会最高名节后,凡争取到这种名节的人,都将受到人们的拥护、社会的尊重,并得到物质或官爵的奖励;凡与这种名节相背驰的,将为社会所鄙视,为天下所摒弃。其次,顾炎武力主开展清议,允许士人通过舆论,评议“政教风俗”之弊。他说:“天下有道,则庶民不议,然则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民之议矣。”又说:“天下风俗最坏之地,清议尚存,犹足以维持一二。至于清议亡,而干戈至矣。”(卷十三《清议》)在顾炎武看来,舆论的兴废确是风俗转移的关键。

 

    三、  关于礼制

 

    卷十四、十五主要是论礼制。共42条。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既是“立国经常之大法”,又是“揖让周旋之节文”(范文澜《群经概论》),具有社会政治规范和行为道德规范两方面的内涵。顾炎武旁征博引,从社会典仪、人伦关系乃至丧葬之礼,都“一一疏通其源流,考证其谬误”(潘耒《日知录原序》)。卷十四“圣节”条,是写节日之礼。“兄弟不相为后”、“立叔父”、“继兄子为君”、“太上皇”、“皇伯考”、“追尊子弟”、“汉人追尊之礼”、“乳母”等条,是写人伦之礼。“除去祖宗庙谥”、“君丧”、“丧礼主人不得升堂”、“居丧不吊人”、“祭礼”等条,是写丧葬之礼。卷十五19条也都是写丧葬之礼的。顾炎武对礼制的颓弛痛心疾首,他说:“礼者,君之大柄,可听其颓弛而不问乎?”(卷十五《国恤宴饮》)

 

    四、  关于科举

 

     卷十六、十七主要是论科举。共38条。

 

     顾炎武反对八股取士,批评科举制度的不合理。他说:“今之经义论策,其名虽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学之人。唐宋用诗赋,虽曰雕虫小技,而非通古今之人不能作。”(卷十六《经义论策》)又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廿一史》废。”(卷十六《十八房》)顾炎武认为“文章无定格,立一格而后为文,其文不足言矣。”(卷十六《程文》)这对八股文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弊病是一针见血的批判。

 

    《日知录》这部书可以说是一个思想家的历史沉思录。它既折射了明清之际那段血与火的历史之光,又积淀了一个“位卑未敢忘国忧”的学者的深邃反思。读《日知录》,无论在为学,还是在为文、为人,都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顾炎武:《日知录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版。

2.张传玺主编:《中国古代史纲》(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3.赵俪生著:《日知录导读》,巴蜀出版社,1992年版。

 

 

 

 

 

 

博大精深 <wbr>经世致用——选读顾炎武《日知录》之心得   博大精深 <wbr>经世致用——选读顾炎武《日知录》之心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