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夏京春老师
夏京春老师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7,203
  • 关注人气:8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论鲁迅《野草》的艺术特色

(2008-05-05 20:16:06)
标签:

我记录

夏京春老师

论文

鲁迅

野草

文化

分类: 大学语文

试论鲁迅《野草》的艺术特色

 

 夏京春

 

[摘  要]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独树一帜,开一代先河。其突出的艺术特色与成就表现在:奇特的艺术构思、鲜明的对比手法、突出的象征手法、诗情与哲理的结合和优美精练的语言。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沉郁而昂扬,冷峻而热烈,凝重而深厚,蕴藉而和谐,读之使人荡气回肠,慨然奋然。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作品研究  鲁迅 《野草》

 

    在鲁迅的作品中,《野草》是一部散文诗集,共收入散文诗23篇。这些作品创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曾在当时的《语丝》周刊上陆续发表。1927年4月在广州编定,并写了《题辞》,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为“乌合丛书”之一种。鲁迅说他的《野草》“大半是废弛的地狱边沿的惨白小花,当然不会美丽。”但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它却是一束璀璨的明珠、绮丽的鲜花,在现代散文诗的创作上,更是独树一帜,开一代先河,其艺术特色与成就是非常突出的。

 

一、奇特的艺术构思

 

    给现实的情怀披上梦境的面纱,是《野草》散文诗追求诗意和哲理相结合的艺术构思所采用的丰富多彩的表现方法之一。这一类篇章以“我梦见”开头的就有七篇。如《影的告别》,影要离形而去,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有的,作者却可以通过幻觉,把内心的感受形象地表现出来。《墓碣文》中,死尸居然从墓穴中坐起,对着活人说话,而且早已自己掏吃心脏,这仍然写的是幻觉和梦境,反映的却是作者的现实思想,与旧我告别和严格的自我解剖精神。这些篇章是鲁迅当年思想矛盾和复杂心情的真实反映,一方面对现实感到空虚失望,一方面又不甘心于悲观消沉,在苦闷中不忘奋勇前进,满怀热情地探寻新路。

    《失掉的好地狱》是以梦幻反映现实社会的黑暗,揭露各派反动军阀的阴险狡诈,愚弄并残酷镇压人民。这类描写虽然有悖于常理,但却反映了事物的本质。这种奇幻的新颖的构思,创造了新奇深广的意境,大大加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它使形象易于驰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并能自如地发抒自我,叙写不同的生活感受。

    《好的故事》虽然没有用“我梦见自己”这样的方式开头,但是全文的主体部分都是描写梦中作者所“回忆”的和“现在”所看到的景物。将瑰丽的梦境和真实的生活奇特而又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来抒发、寄寓和象征作者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幽远的情趣,美好的理想,热烈而执著的追求,正是这篇散文诗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鲁迅以动人的笔触叙写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那情境确是色调明丽、闪烁生光的;但那只是作者的梦中所见。构成抒情主人公置身其间的完整意境的主体,则是对现实情景的描绘,是作者反复渲染的“昏沉的夜”。这一意境是深重沉郁的。它蕴含着作者的双重感情:既有热烈的追求和向往,又有清醒的现实感和现实的沉重感;有几分欢欣,亦有几分凄楚。这种种情绪都通过奇特的艺术构思表现了出来。

 

二、鲜明的对比手法

 

    在《野草》的许多篇章中,鲁迅还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构思全篇,使描写的事物在相互映衬中得到更加鲜明、生动的表现。如,在《雪》中,江南的雪野和朔方的雪野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即一方面反映了作者美好的理想与黑暗现实尖锐的对立,另一方面说明环境越是冷酷,越是抑制不住他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憧憬。文章的开头写“暖国的雨”,“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为了跟雪进行对比,用“雨”的“单调”来衬托雪的灿烂,突出作者对雪的赞美和喜爱之情。作者以雨的“精魂”来突出朔方的雪的雄健壮美。全篇写了三种对比:暖国的雨与江南的雪的对比;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的对比;朔方的雪与暖国的雨的对比。文章层层对比,相互映照,突出了作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和在严酷的环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批判封建教育制度的战斗檄文,全篇由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构成两大部分,以各自的特点形成了文章鲜明的对比。首先,是色彩的对比——丰富和单调的对比。百草园的菜畦、皂荚树、桑椹、油蛉、蟋蟀、蜈蚣等自然物象加上碧绿、紫红等形容词的选用,显现了丰富的色彩;而三味书屋黑油的竹门、扁、梅花鹿、教书先生等则表现出一种冷色、暗色,单调而陈旧。其次,是气氛的对比——欢快与沉闷的对比。百草园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斑蝥的“拍”声、“沙沙”的蛇声、“豁”的金光声加上“伏”、“直窜”、“喷”、“敛”、“缠络”等动态,造成了百草园一派欢快的气氛,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三味书屋带有古奥意味的画,先生脸上的怒色、瞪眼、摇头摇脑,学生们的死背书,罚跪等等则给人以压抑感,让人感到沉闷、枯燥,令人窒息。此外,还有两种不同语言风格的对比,即清新和揶揄的对比。全文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比较,充分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身心的摧残,表现了作者为“救救孩子”而战斗到底的决心。

 

三、突出的象征手法

 

    鲁迅在《野草》里经常使用象征手法,通过暗示、寄予或种种联想,赋予具象以特定的象征意义,使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更富有质感,更鲜明突出。如在《秋夜》中,鲁迅用奇怪而高的夜空、各种鬼眨眼的星星、制造寒冷的严霜、惨白的月亮等象征反动的黑暗势力,而孤零挺拔、饱经风霜仍直刺天空的枣树,则象征着刚强不屈、坚韧奋战的勇士。鲁迅试图表达这样一个深刻感受:对于秋夜严霜般冷酷无情的黑暗社会,必须不屈不挠地进行韧性战斗。他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采用象征的手法寓情于景,以枣树在凛秋中对夜空的殊死搏斗,作为这首散文诗构思的基础。在枣树这一形象中,铸进了自己的特质、认识和情感,使之人格化,时代化了。枣树,是坚韧顽强的革命战士形象,也是作者的形象。《秋夜》是时代的奏鸣曲,是韧战精神的颂歌。

    又如,《雪》用滋润美艳的江南雪、各色俏丽的梅花、忙碌的蜜蜂、孩子们堆成的晶莹透明的雪罗汉等,象征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那蓬勃奋飞、旋转升腾的朔方雪,则象征着诗人在严冬般重压的环境下对反动统治的愤怒和反抗以及孤军奋战的复杂心境。这类含而不露的描写,给人以许多启迪和思索的余味,正所谓寄意深远,奇妙无垠。

    《过客》是《野草》中唯一的诗剧,在表现手法上也是以象征为主的。剧中三个人物是三种不同人生态度的象征。剧中荒凉阴冷的场景和过客对他所来之处的描绘,显然是当时黑暗社会的象征。此外,那不断呼唤过客的声音,过客和老翁所说的坟,小女孩所说的野啬薇、野百合以及她送给过客的破布,也都是应该从象征意义去理解而不能受限于原句字面上的意义的。由于剧中较多地运用了象征手法,就使得思想内容的表达既形象生动,又含蓄深刻,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好的故事》中,也使用了象征手法。比如以“昏沉的夜”象征当时黑暗反动军阀统治的社会现实,以“很美丽,幽雅,有趣”,有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好的故事”,象征作者对美好社会和美的理想的憧憬;描写的虽然是梦中景物的变幻,抒发的却是鲁迅在现实中内心的感情和追求,寄托着鲁迅深邃幽远的思绪,这样写,比直接叙述和描写蕴涵着更加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四、诗情与哲理的结合

 

    翻开《野草》,你就会感到它散发着浓郁的抒情诗意,并蕴含着精警的哲理思想。鲁迅把二者紧密结合在一起,达到了高度统一。如《秋夜》对枣树与夜空斗争的抒写,蕴含着战士的博大情怀和崇高品格;《好的故事》在对美丽大自然的抒写中,寄予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过客》描绘了三种人的不同经历、思想,着力表现了老者的颓唐,女孩的幼稚天真,过客的坚忍不拔,哪怕是走向坟场也决不停步,从而寄寓着不同人生态度的或深或浅的哲理,褒贬有致,是非自明。《过客》的对话不象一般的小说、戏剧的对话那样注意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情节的发展,而是重在抒写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内心的诗情。因此,它的对话显得诗情浓郁,哲理丰富,既耐人寻味,又引人深思。如过客与老翁、小女孩关于前面是什么所在的对话,过客向老翁讲他为什么不愿回去的对话,过客谢绝女孩馈赠布片的对话,……,都写得象抒情诗一样的美。而这种诗美又不仅表现在文字上,更主要地是表现在它们所蕴涵的哲理上。它们是诗意的对话,也是对话体的诗。这种把哲理织入诗意的对话,自然是艺术上特别精湛圆熟的表现。

 

五、优美精练的语言

 

    《野草》不但具有诗的内在美,而且具有诗的语言美,文字简洁、凝练,无一冗词赘语,而又蕴涵深广,委婉深致。或渲染、或复沓、或精描,极富表现力;抒情达意、状物写景,无不运用自如。如《题辞》,鲁迅一下笔,便以沉郁的笔调写道:“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又感到空虚。”这是一种悲愤到极点而“无话可说”的心情,言简意赅,蕴蓄着绵绵思绪和大海怒涛般的情怀。通观全篇,又何处不是这样呢?整篇《题辞》,犹如一曲乐章,沉郁是它的基调,但又不乏炽热的弦响,澎湃的激情。在句式上,时而采用短句,时而采用长句,时而长短相间,错落参差。全篇多用排比,加上雄放明快的节奏和抑扬顿挫的内在韵律,产生了极强的音乐美。例如: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文中两处出现了相同的诗句:“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不仅意义深入一层,而且前后呼应,回环反复,在音响上造成一种旋律美,令人感受到昂扬的战斗力量。

 

    总之,《野草》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创作,鲁迅曾说过他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野草》深刻地反映了当年鲁迅的思想历程,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我国散文诗的发展史上,无疑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是时代的产物,也是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沉郁而昂扬,冷峻而热烈,凝重而深厚,蕴藉而和谐,读之使人荡气回肠,慨然奋然,决非那些顾影徘徊、呻吟不已之作所可比肩。

 

 

[参考文献]

  1. 鲁迅:《野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2. 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鲁迅〈野草〉探秘》,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朱金顺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收入《传播特色研究——经济新闻·广告经营管理理论集》,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2007年1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