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标签:
杂谈 |
分类: 天坛建筑思想 |
天坛群体建筑设计特色:
1 中轴线布局
2 主体建筑与附属建筑相得益彰
① 体量对比:祈年殿崇高孤兀
② 地位对比:附属建筑远离主体
③ 主建筑与环境
④ 祈年殿高高在上,超然于林海之上,有超凡出生与天接近之感,
⑤ 除建筑外,遍植柏林,使建筑落于绿色之中,
⑥ 景观构图完美,建筑单体精美(祈年殿、皇穹宇)
⑦ 建筑尺度:天坛虽为祭天之所,却未象西方建筑那样一味地追求超大的建筑尺度,而是按照“百尺为形”的原则进行控制,即使是最高的祈年殿,绝对高度也不过38米。然而,由于祈年门的欲扬先抑手法、三层台基的烘托积极层层渐收的三重檐攒尖顶的视错觉,使祈年殿获得了气势恢弘的尺度感和视觉效果。
四、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
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
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
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天坛建筑的核心特色
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一套完整的宗法礼制思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尚的主宰。天坛就是为现实帝王与天的特殊关系而修建的,为了能表达天坛建筑的这一特性,天坛在设计意匠上主要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具体表现为“形”、“色”以及“数”的象征。
1“形”的象征:既表现为建筑基址的整体平面形状,也表现为各种建筑单体的平面形状。天坛基址平面接近方形,但两重墙北端的角均做成圆弧形,这是体现了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就单体而言,天坛建筑群中的主要建筑物,如:圜丘、祈年殿及皇穹宇等,平面皆为圆形,屋顶形式则是为圆攒尖,这些都是以平面和空间造型来象征“天”的意象的。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
2“色”的象征:如明代祈谷坛祈年殿的三重檐攒尖顶的上、中、下檐分别用青、黄、绿色琉璃瓦以象征天、地与万物。清重建时将三檐均用蓝色琉璃瓦,只取其象征“天”的意象。再如另外一个单体建筑皇穹宇亦为蓝色琉璃瓦攒尖顶,有同样的寓意。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
3“数”的象征:这一手法运用得最为广泛。天坛的主要建筑中,圜丘与祈年殿是主体。圜丘坛的设计在采用数字上均符合“阳数”,中国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又称“天数”,其中九为“极阳数”。坛的上层直径为当时计量单位营造尺1×9丈=9丈,中层直径3×5丈=15丈,地层直径3×7丈=21丈,全符合阳数。台阶、栏杆的数量均取九的倍数。坛面用艾叶青石,中心是一圆石,圆心外有九环扇面形石块,每环的石块亦为九的倍数。即,9×1,9×2,9×3……9×9。中层、下层也是如此。除了坛面外,台阶、栏杆所用的石块也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九重天的象征。
天坛的布局和建筑组成:
1 时 间: 创于明初,天地合祭,清代改为祭天,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和故宫同时修建。
2
3
4
a.圜丘组群:圜丘坛,皇穹宇
( 圜丘,主体建筑由三层台基组成,祈天用.圜丘坛,采用三层露天圆台.皇穹宇,放先祖牌位.)
b.祈年殿组群:祈祷丰收用的,布局是模糊空间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
c.斋宫:皇帝祭天前夕,居住持斋之所.有壕沟,围墙等防御设施的固定住所.
d.丹陛桥(361×29米).
e.神乐署:神乐乐队的长期住所.
牺牲所:饲养牺牲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