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的草香》序
(2015-07-16 08:23:21)
标签:
房产 |
认识庞云初,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那是在1985年3月的一天,作家张弦应邀来丹阳图书馆作文学讲座,这在文学热潮席卷全国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小小县城能请来京城的一位著名作家,算是一件大事了。家住距丹阳县城数十里远的运河镇的庞云初,也和一帮文学青年一起,兴致勃勃地骑着自行车,从乡下赶来听讲座。当时,他还是一名高中学生。因我家住县图书馆附近,讲座结束后,庞云初和几个文友在我的一个折柳乡的堂弟的带领下,来我家里玩。不过,后来听他说,这已是我们第二次见面了,第一次是在前一年,在折柳的一个文学社的活动中,但我已经没有印象了。
庞云初算得上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天津作家孙犁的铁杆粉丝。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脑海里冒出的就是孙犁唯一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后来问他取名是否缘自于此书名?他回答果然如此。他读孙犁、学孙犁,甚至梦孙犁,几乎到了走火入魔的境地,而且不允许任何人说孙犁一个“不”字。正巧我有一段时间也迷过孙犁,几乎读遍了市面上可以找到的他的所有小说和散文,尤其喜欢他的《风云初记》、《铁木前传》和《村歌》,还把他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出版的文艺理论书籍《文艺学习》整本地抄了下来,成为我接触最早的文学理论启蒙读物。那年代这些书都是禁书,只能在地下偷偷借阅。“文革”结束后,我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买了一套5册本的《孙犁文集》。因了这个缘故,我和云初有了共同语言。
孙犁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他作品中的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感染了了众多的读者。云初的作品创作,受其影响尤为明显。
庞云初多年以来一直就职于金融单位,业余时间辛勤笔耕,作品时见于《散文百家》、《北京青年报》、《金山》、《镇江日报》、《丹阳日报》等报刊,《青青的草香》是他正式出版的第一本作品集,所收作品大多是散文,间杂少量小说、杂谈等,其内容不管是怀旧类、抒情类、乡情类还是感悟类,都取材于身边再熟悉不过的原生态生活。在这本流淌着乡韵与诗情的文集中,大半的篇幅是写乡村的。云初对他的故乡魂牵梦萦,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刻骨铭心。他近乎固执地把视线投向了他的故乡的文化源流,投向了故乡的一群匍匐在土地上艰难生存着的父老乡亲,他们或者是他的亲眷,或者是他的长辈,或者是他的近邻,他们中有生产队长,有农技员、仓库保管员、下放知青,还有打工的、捕鱼的、治蛇毒的等等,凡此种种,在他的笔下是那么亲切、温馨,折射出他对乡村文化的依恋和深情,对土地和村庄的敬畏,以及近乎膜拜一样的情感。
赋予真情,秉笔直陈,不事雕琢,不玩虚假,不搞花拳绣腿,洗尽铅华,退去浮躁,让文字朴实无华,自然脱俗而平易,如清风朗月,这就是庞云初孜孜以求的艺术风格。他用文字和真诚,把生活的影像装订起来,把记忆中温暖的碎片剪辑粘贴起来,信手拈来便是一篇篇好文章。炊烟、水井、芦苇、野菊花,养蚕、游泳、磨豆腐、采楝树果……在这些故乡的生活场景和文化符号中,传达着浓浓的乡情乡韵和生活的诗意。品读云初的文字,感觉他就如养育他的那片故乡的土地,那条故乡的河流,质朴而浑厚,清澈而明净,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在并不经意的字里行间,给人以思想启迪和美感陶冶。尤其是近几年的创作,不见了早期作品中略显稚嫩的痕迹,手法日渐质朴老到,思想日渐深刻,如《我的村庄史》、《门口的风景》、《回村造屋记》、《又见炊烟》、《岳母》、《同父亲谈心》、《铜炉》等,作者的文字逐渐融入新与旧、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交替之中,表达了对当代现实生活的思考,增加了时代的厚重感。
把时代风貌的真实画面同作者的真挚感情交融在一起,以现实主义为根基而揉进浪漫主义情调,是孙犁艺术风格的基本特点,这在云初的许多作品中也能找到印痕。他取材广泛,人间万象、各色人等,都能轻松地涉及。他善于捕捉最有情感含量和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并将其转化为清新秀美的文字,尤其表现在描写亲情、友情、恋情、乡情、师生情方面,如《忆同庚师》、《忆韦竹青师》、《知青姐姐吴小平》、《少年情事》、《青青的草香》、《楝树花开》等,写得情真意切,细致入微,没有粉饰矫情,没有装腔作势,也不故作深沉,每一篇都是作者心灵的真切袒露。他的游记散文,写景抒情,讲旅途故事,有声有色,有感而发。近年来,云初担任了市政协委员,肩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于是,他写作的题材更广泛,思想也更成熟了,诸如环保问题、民生问题等,在他的作品,如《匹夫履职记》、《七月返乡》等篇中均有所反映。
《青青的草香》,是庞云初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三十载的收获,打开这本集子,在那些恬淡流畅,意蕴悠长的文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爱恨交加、悲欣交集的庞云初;一个真实的、真性情的庞云初。
因真实而生动,因质朴而感人。真情接地气,真情出美文。这就是我读云初作品的感受。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会员、镇江市作协理事、《齐梁文艺》主编)